未定义《红色之路/红路》下载观后评论: 一直想到的是林恩拉姆塞的电影,这种走人物情绪带起整个影片氛围的电影真的是合我口味。阿诺德几乎把看的主动权全部交给了女主,她肆意“窥视”她步步为营,她选择惩罚他,她又选择释放他。越来越觉得所谓的理性人假设太扯淡了哪怕是在所谓的经济学领域,感性人假设才靠点儿谱吧,性爱戏(这种身体性的动物性的感受使人无法继续自欺欺人)和之后两个人的互动都拍得异常动人,不同的破碎竟然负负得正带来了某种难得的共情。想到之后的《美国甜心》,阿诺德在表达女性成长方面很有一套,她的女性角色忧伤、破碎、孤独、倔强、坚强并有着强韧的生命力。最后love will tear us apart这首歌真的是在主题和氛围上双向契合,没用joy division原版是对的。Your pain that matters, my love.
为什么大家的处女作都可以这样……红色(爱、热烈、性欲与危险)、绿色(诡异与希望)、蓝色(开阔、神秘与冷酷)、黄色(温暖与日常)、白色(紧张与乏力)组成的电影,灯光真的不错;外加节奏很好的剪辑,剪辑点选的好顺畅;还有对于不同视角的切换,监控和主观视角真的很喜欢。大家在红色之路寻找痛苦遗失的爱,也只有离开监控才能听到声音(我真的很喜欢这个比喻)。唯一不满的,可能是对于女主角中途情绪线的把握,我知道她一直拿着石头,这虽然是个细节悬念,但它的不清晰也导致女主中途情绪的不清晰,我不知道她的情绪主导到底是爱还是恨,也导致后期她的决定的转换不够打动人,中间赖好放一段女主的纠结都好很多,清洁工的作用也有些鸡肋,拉狗人中间的作用也比结尾大。最后,我宁愿她抱着婆婆哭,就在这儿结束都好。
在充斥着仇恨、压抑和愤怒的《红色之路》上几乎看不到人,包括女主角在内的所有人都于这座《鱼缸》大小的监狱里成了被监控的动物。因此当她在这个破败而混乱的社区里尝试寻觅某种 “友谊” 时,你大概知道她正尝试依循自身的本能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联。阿诺德这部虚实交织的处女作在形式上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然而 “我是谁” 仍旧是观看与被观看下的核心主体,即“我”是被男性中心社会深度异化的女性,但徘徊在女权主义边缘的本片之所以没有成为一部女权主义电影正是因为作者对于自我、人以及现实世界的清晰认知。寒冬貌似就要过去了,大街上也终于见着了一点点红色。
200725 【C】第一部安德里亚阿诺德,将情感与沟通的障碍为关注点。在现代社会微观权力之中介摄像头的注视下人群遵从于自我约束机制进而规范自身行为,一片机械式的社会图景则被收纳在录像带中,女主的所作所为(从侦查到行动)即在录像带-机械格式间试图寻找一次建立沟通的契机,于亲友表露压抑的情感。但寻找沟通的过程仍需顺应机械格式,其悬疑的知而不解又如监控屏幕上的雪花般阻碍情感的沟通,在达成自我和解之前情感如混沌的杂质徘徊在即将刺出日常秩序规制的边界旁支撑着人物身体的行动,如此的迷茫而憔悴。
3.5 为什么通过监视器已能掌握整个街区,却仍要一次次深入大厦亲身探访?监视器(摄影机)- 体验构成的两极差异恰好揭露了纯粹影像对“因果连接”探究的“无能”——对真相还原的无能(无能性正好也被母亲利用),母亲“解开”心结(探索事件)的过程即是对冰冷影像投入感知-->激活影像潜能(开窗吹风)-->理解并共情的过程。拉长悬疑有效凸显了纯粹影像的僵硬,但牺牲了人物的情感维度,情欲-羞耻-复仇的人物内心层次可以铺设地更好。
相当克制,看到结尾才明白是个悲伤的故事,可是有将近三分之二的片长时间里我无法融入这部电影,好像隔着一层什么东西,就像影片中上帝视角似的“城市之眼”监控系统,就像女主角每天隔着监控器观察路上的行人,就像导演镜头里她眼中的女主角,就像此刻隔着屏幕看这部电影的我的主观视觉,人类的微观情感世界不值一提,上帝在注视着你,可是他仅仅只是“注视着你”,像冰冷的监控器一样。
导演对场景内元素的抓取太厉害了。做爱这场里,阿诺德充分利用环境,灯光、环境音、气氛。前戏正在上演,镜头给到旁边玻璃的迷离镜像画面,泛着霓虹色略带夜晚黑蓝色的光晕,好像缓缓推着前戏进行,激烈时刻桌上的主光源不停地闪,拼命地闪,把肢体接触时的小动作再剪进来,虽然很短但效果超棒,好酥。后来的「鱼缸」也是做爱那场很突出。
这部是阿诺德的处女作,其实是一个通俗剧的框架,一个想要复仇又放弃复仇最后释然的故事,但感觉上并没有鱼缸的情感强烈,鱼缸就像是一个完全融入情感的自传式的电影,这部除了女主的职业是一个带有疏离感的设定,并未具有更多东西,美国甜心感觉上有情绪的过度扩张。在超过个人生活体验的部分阿诺德都显示出了一些无力感。
蘇格蘭格拉斯哥的天氣永遠是陰陰的,正象徵著女主灰暗的心情,紅色之路大廈又意謂著女主心裡最深層熾熱的欲望。城市的監視器密布,雖然維護了治安,以前沒有監視器時代,搶劫銀行得手,易如反掌,如李師科及胡關寶等案,現在要得手,難如登天,且百分之百會被逮;但也侵犯了隱私,所以在美國稱監視系統為全民公敵!
3.5/5。最近想买熔岩灯,结果这片子里面居然也出现了一帧熔岩灯。相较于电视和戏剧,英国的电影产业不算发达,属于有导演能拍出来就有一个算一个的程度,当然很多拍出来好作品的英岛导演后来都流到北美大陆了。但就目前看过的英岛导演的土著作品来说,虽然风格各不同,但其中一脉相承的气息是真不错。
一部标准的阿诺德式电影,主角是偏激的,暴戾的,大量特写和失焦模糊了观察与参与的界限,感觉自己就是整个故事的参与者一般,即使谜底揭开的一刻尽显老套,但是这几番情感冲击实在是太浓烈,已经很难把这样一部电影从记忆里删去。那我就五星保底了,人家都拿了三个评审团奖了,下届该爆个金棕榈出来了吧。
监控镜头用得不亚于哈内克的[红色之路]有着清晰的“从监控画面走到现实生活“的结构,充满和解气氛的结尾未免过于俗套。然而电影之所以还能成功,除了仰仗阿诺德对她人物的理解态度以外,还要依赖她很精准的剪辑。大特写用多了很容易让观众失去方向感,而她几乎分秒不差的蒙太奇把动作交代得清清楚楚。
1.极具观赏性,女主的行为充满谜题,直至最后一刻,观众才得以知晓真相,原来这是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2.看到第二部,正式确定自己挂上了安德里亚·阿诺德的粉丝证,哪怕就为了其中几场戏,也心甘情愿追随,总有一场戏能够彻底征服你。女主和克莱德的性爱戏,拍得实在太迷眩,我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