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独特的电影体验深入到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中,揭示了他的生活道路、灵感和创作过程。它探索了安塞姆对神话和历史的迷恋。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模糊了电影和绘画之间的界限,让观众完全沉浸在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安塞姆·基弗的非凡世界中。维姆·文德斯用两年的时间,以惊人的3D技术拍摄了这幅独特的肖像画。
第76届戛纳电影节金眼睛奖 最佳纪录片(提名)维姆·文德斯
《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下载观后评论: 看之前并不了解这位艺术家,看完后对基弗和当代艺术本身都有了一些新的理解。这些作品在视觉性和空间感上,确实有不可替代的艺术冲击力。之前读策兰的《死亡赋格》,感受主要来自语言和意象,但在这部纪录片里,策兰的诗和德语本身都成为基弗创造的灵感与内容贯穿其中。在这种通感和联觉中,我对这首诗的感受边界被极大地拓展了。这部纪录片里的艺术家基弗,常常让我想起塞巴尔德,可能因为他们都是被历史的梦魇和人类的罪恶死死缠住无法脱身、无法忘记的人。他的装置作品,那些扭曲的、暴力的、极端的、甚至可以说变态的呈现方式,让人想起潘德雷斯基的《广岛受难者的哀歌》里那些声效,想起广岛、南京、奥斯维辛、布痕瓦尔德…基弗自己也说,他在画里常常听到尖叫的声音,并且反问道“你没听到吗?”我尤其喜欢他那个《调色盘上的伊卡洛斯》,美极了。
电影节最后一部:基弗的纪录片流年之声,文德斯拍的。用这部电影作为我2024年电影节的尾声简直完美。基弗是我最爱的艺术家之一,文德斯是我最爱的导演之一,两个最爱在一起。还记得有一年电影节观看了文德斯拍的《皮娜》,也是3D版,当时皮娜鲍什已经去世了。文德斯的艺术家系列和别人拍得都不太一样,它介于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有非常清晰的作者属性。还记得很多年前在北京的央美亲眼见到过基弗的几件雕塑作品,当时被震撼得说不出话来,后来才去慢慢了解他更多的作品。那些向日葵,那些雪白的裙子,燃烧的草丛。本片中,多次提到的诗人保罗策兰,一个犹太人却只能用德语写作。基弗,作为一个德国的艺术家,博伊斯最好的学生,他无可避免地需要审视自己国家的那段历史。这是一部需要安静观看的影片,只有在电影节才能有此机会观看的电影。
26th SIFF 第18场,2024.6.20在今年电影节的艺术纪录片以及其他电影之中,我只有这部看得我下巴都要掉下来了,越看越精神,我虽然不了解他,但是现在好奇心拉到满点了。安塞姆·基弗的工作室一次比一次大,创作过程也很有意思。有人说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他工作室的大小了,不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而是他个人工作室实在是超出我想象的天花板了……想去实地参观。其实大部分镜头都不是宽屏,以及是否有3D必要,我在思考,然而想到了之前梵高笔触做成的那部电影,用2D看实在是味道不对,3D可能是需要的,他的画也不仅仅是油画,更像是介于浮雕、油画、装置之间的东西。但是还可以做到更好,这部影片也可以算是他的作品了,甚至还有原创配乐传记,最后走钢丝的一段,像是一段隐喻,他的人生一直在挑战极限和边界吧。
安塞姆基弗,受保罗策兰和马丁海德格尔影响较深,曾为保罗策兰创作《蕨类植物的秘密》等,常用德国神话传说进行创作,与纳粹在创作思路上有共通之处,但多呈现病态的景观和环境,他认为,是纳粹首先滥用了诗人和艺术家所崇拜的象征,世人评价他是“大胆敢于打破禁忌(直面纳粹创作思路)的人”,基弗曾穿着父亲军装在多国标志性建筑行纳粹礼,抗议历史被遗忘,曾言“最伟大的神话就是人类本身”。
1963年,研究生,工素描,崇拜梵高,组织法国沃尔勒旅行;
1971-1982,奥登瓦尔霍恩巴赫工作室;
1983-1993,奥登瓦尔德布琴工作室;
1988-1993,奥登瓦尔德,霍普芬根前砖厂,开始雕塑和装置艺术创作;
1992-2020,法国南部巴尔雅克,面积80公顷;
现今,巴黎郊外克罗伊斯工作室。
4.5 最大震撼居然来自片中大量关于策兰和《死亡赋格》的部分,第一次如此直接、富有冲击力的方式感受这一著名的诗歌,很难说是基弗的创作促进了对策兰诗歌的理解,还是策兰的震撼力助推基弗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亦或者,是在文德斯的匠心——鲜少直接陈述艺术家的生平,而是让作品、让影像来说话,策兰和基弗共同成就,“奥斯维辛后写诗是野蛮的”,于是基弗不写诗而是用艺术品来表达,可以说基弗创作的各种形式的艺术品也能以“死亡赋格”来作为“统称”,同样的强烈的死亡、废墟、烈焰、战争/核潜艇、冲击波过后的寸草不生的荒野,同样的揭开德国社会的巨大疮疤,同样的繁复与韵律感,更是同样的,都被认为是美化犯罪、争议巨大;比中规中矩的那类人物传记类的片出彩多了,如此特殊且比较难理解的艺术家就要以特殊的方式来拍
影片开头的数个画面,巧妙地让静态画面动起来(绘画成为了电影),而背景话语赞颂着太阳(光影)。随后进入耳语的神话领域,像是给予无头雕塑以生命力;策兰的诗伴随基弗的创作,像是让曾经的言语流动起来——一切都是将历史与当下“混淆”,仿佛火与水混合的艺术作品,也是模糊了绘画与电影、艺术与现实(大量矩形构图构造出大量的绘画/电影),更是存在与虚无的共存——因此纪录片与否似乎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小孩的演员。3D使艺术作品的规模更具欺骗性,又将艺术作品给立体化——以此让人类在周遭显得更渺小。基弗的绘画深入历史的伤口,他认为“因被(纳粹)滥用而被禁止是没用的。”基弗从废墟走向上方的钢丝,与其说文德斯迈向《柏林苍穹下》,不如说是尼采笔下动物与超人间的那根绳索。
#siff 2024 @百丽宫(长宁来福士)
还原基弗各个时期的工作室及作品的创作背景。1945年出生的德国战后一代,如何追溯、记录历史。还有关于正在经历的海湾战争的思考。在诞生过无数先贤哲思大师的森林国度,产才能孕育出这般不可思议的灵魂。当童年基弗与老年基弗重逢,一切空虚 仿佛释然。唯有艺术家才能通往宇宙,感受生命之轻。看万物发生、衰败、毁灭,世界原本就寂静一片。仰观宇宙之大,渺沧海之一粟。最后一幕 翅膀 蛇 象征自由与生命的无限螺旋.
PS:德国导演Wim Wenders 采用3D视角、辅以配乐、诗歌,整体感受都非常美好。(导演对于自然、光影、静谧的热爱一如既往。)
自行车带着翅膀,bike = happiness
抱着虚拟观展的期待进场,妹想到是颇有内容的生平回顾,一半是如今的创作现场,另一半是他生平各阶段都给了历史影像甚至有演员扮演和画家本人表演(?!)对戏,高中就上新闻电影了可真厉害。此外其灵感来源如保罗策兰、海德格尔等也都备有原声原画,资料准备得相当周到。从皮娜之后,文德斯一直在探索3D摄影构图,确实3D体验不可替代,非常优美,数年前看过Sophie Fiennes拍的基弗纪录片,取景地一样,那文德斯对废土乐园的展示可迷人数倍了。不仅仅是特选了有景深的构图,有几个仿照其作品后期特效拼贴的超现实画面也很不错。ps安塞姆基弗好像没有在国内办过展览?哎但他这些焦土艺术,实在很吃环境,想去他在法国那个专属场地参观...@siff和平影都
文德斯不是第一次拍先锋艺术家,之前的《皮娜》就挺成功,但他这次选择的拍摄对象在当代艺术领域显然更为宏大,深沉,也更具死亡气息。看片前没有特别去了解基弗的创作,但这部电影很吸引我之后去了解,特别是用这种影像叙事的方式去表现艺术家创作的状态和作品背后的观念,很勾人去了解艺术家本人。我觉得艺术家是很难表现的,特别是影片有时长限制,而优秀艺术家的创造能力显然会溢出这个限制,这考验的其实是导演的叙事能力。文德斯将策兰和巴赫曼的诗放进去,再叠加各种旧日影像,回顾艺术家创作历程的同时用充满叙事感的镜头去打开基弗本人的作品,做出现在这个成片,不容易。而且现场看3D,效果非常棒,第一件作品出现的时候就很有震撼力。
▎死亡赋格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傍晚喝
我们中午早上喝我们夜里喝
我们喝呀喝
我们在空中掘墓躺着挺宽敞
那房子里的人他玩蛇他写信
他写信当暮色降临德国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他写信走出屋星光闪烁他吹口哨召回猎犬
他吹口哨召来他的犹太人掘墓
他命令我们奏舞曲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夜里喝
我们早上中午喝我们傍晚喝
我们喝呀喝
那房子里的人他玩蛇他写信
他写信当暮色降临德国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你灰发的舒拉密兹我们在空中掘墓躺着挺宽敞
他高叫把地挖深些你们这伙你们那帮演唱
他抓住腰中手枪他挥舞他眼睛是蓝的
挖得深些你们这伙用锹你们那帮继续奏舞曲
……
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你灰发的舒拉密兹
当然是绝不能停下来了,一旦走进这具像化的大脑般的工作空间。要么不要进来,要么就再也出不去。奥斯特利茨也说过,他觉得自己在走着空中钢索,然而却不住地被平衡木的两端引下去,但kiefer没有。固守一种语言,就放弃了其他所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所以巴赫曼会那样,被诅咒、被诅咒、被诅咒,一旦要用有限的身体去覆盖这种语言,一旦赎罪的念头出来过那么一次。再也无法超越画布了,因为himmel und erde都在里面,kiefer你把一切都放在里面了。想到最近一次重新画画,跪在两张不大的白纸面前,痛骂自己,你怎么又开始画画了?mehr nichts
#2024SIFF 运镜美如诗;买票时没看清楚遂收获“惊喜”:3D质感太妙了。话不多的纪录片都很牛,仿佛讲述者和被讲述者用“脑电波”达成了共识。大抵试图另类解读历史的人都藏着一颗“虚无主义”的心。恶魔与神都是人创的,我们不过是切割自己的一部分,注入到一个客体里,试图寻找某种正当性和存在感;人的情绪、感受都必须有一个落点,成为一种具象——很少人可以直视生命之“轻”和“空”的。但是“自由”或许不是你有一张白纸后在上面喷洒五颜六色,而是“白纸”本身。在游往虚实的边界线后——“我感知到一种放逐感,但不是逃亡,而是一直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