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斯(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饰)曾是新闻界炙手可热的新星,一次工作中的失误让他受到了贬职的惩罚,自此无法翻身的他被派往了偏远的小镇中,成为了一个每天播报着无关紧要消息的小镇记者。
一日,麦克斯正在博物馆采访,一个名叫山姆(约翰·特拉沃塔 John Travolta 饰)的男人持枪劫持了博物馆的馆长。原来,山姆曾经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裁员中丢了工作,无法接受现实的他选择了用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很快,敏感的麦克斯发现,自己或许可以利用这场事故挽回自己在新闻界的名声,于是,野心勃勃的他立刻展开了他的工作。随着麦克斯的播报,越来越多的媒体和记者聚集到了博物馆周围,很快,事态的发展就脱离了控制。
《危机最前线》下载观后评论: 和吕美特的《热天午后》一样精彩!博物馆是文明的基石,城市是现代语境,白人用枪屠杀了印第安人,媒体用摄影机宣判了一个人死刑,野蛮和断章,电视成了断头台,媒体诠释了现代词汇的多重语义和变体。一个糊涂蛋为了得到一份工作,抢劫位高者的五分钟,可是当他举起枪的一刻,他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变成一个需要重新定义的新物种,他的身份可以是公敌,全民偶像,阶级旗帜,穷凶极恶,也可以是好丈夫,好父亲,好孩子,可以是一个角色,甚至一种现象,但不能是自己。被制度遗忘让一个有话说不出的P民通过制造了一起轰动世界的新闻事件成为明星。聚光灯下各方利益角逐,法律遭受舆论绑架,一场民王世界的嘉年华。何为专业精神,何为职业操守,何为道德底线。这些东西混在一起让人们很难辨识剥离。歹徒问良心:你说的话谁信?良心告诉世人:我们杀了他!
科斯塔用小格局展开了几乎对美国全部文化的一次蔑视,但笔触太轻,不够严肃不够Hardcore(多方压力?)盒子里有啥呢:孩子吃垃圾食品看暴力长大的,他们见到犯罪的第一反应是想要更多血;官僚体系见现实苦难第一反应是自己如何获利;媒体可以塑造也可以扭曲一切;现实苦难已变成T恤和美食节;美国民众就是一帮没文化的臭傻逼;民意就是一次游戏;你死几口不管,我电视台要的是新广告赞助;电话政论的毫无意义;脱口秀其实就是臭傻逼;女性电视性贩售;种族问题其实是一张牌;最后,我们所有人,都在美国掠夺一切后的帝国博物馆里,跟恐龙和印第安人一样,是他们垃圾文化下的人质。“这是一个病入膏肓的国家,而且毫无救药了。”
达斯汀霍夫曼这张脸真的绝了,什么都不用做就是一张电影故事脸。女助手穿插在故事缝隙中的渐渐的转变画龙点睛。说实话我不觉得这电影里呈现的问题是围绕新闻媒体的,而是围绕人性的,只要没有新闻审查,有充分的新闻自由,不同媒体作出不同角度的解读无可厚非,获取真相是渐进的动态过程而非一个完美的静态状态,是不同角度的解读拼凑出来的。而人性中那种盲从那种拒绝独立思考那种非黑即白的极端才是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媒体自然该受到法律约束和行业自律,但这责任不该只由媒体来背,如果找到一个坏人就甩锅给他以消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并可以心安理得的卸下自己的道德和智识责任,那我们和电影里的民众也没什么区别。
一起由员工失业引起的冲动挟持事件,被丧失道德底线、唯利是图的无良媒体炒作成疯狂的“爆炸性”罪恶新闻。曝光了为争夺收视率和爆头条,利益当先,各媒体不择手段,勾心斗角、多角度利用,甚至制造成消费劫持人、人质及他们各种人际关系信息的一种“狂欢”,引起的民众广泛的兴奋围观、话题的社会勾连、相关行业的热闹,都令人毛骨悚然。消灭了一个并不真正邪恶的“邪恶分子”,揭示美媒体领域道德观、价值观的扭曲。剧情复杂,一波三折里融合各种心机和人际关系的交织,角色塑造鲜明深入(霍夫曼和米娅表演到位),节奏张弛有度,实为科斯塔-加夫拉斯的佳作。
确实,有热天午后,倒扣的王牌的影子。两个主人公职业地位悬殊,但是本质相同,都是为了自己的事业和工作,不惜代价,甚至拿枪逼迫老板,甚至为了新闻而放纵罪犯继续犯罪,而在博物馆外面的人到最后根本不关心里面的人物了,甚至娱乐得像一个游乐场。黑色,讽刺。讽刺了人性的贪婪和侥幸,讽刺了只信仰收视率的现代传媒。这个时代已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所劫持,传媒势力渗透到了当代社会肌体的方方面面,他们主导着大众的情绪、社会的焦点,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个只信仰收视率的传媒将把人类引导进入怎样的国度?回答是MAD CITY.
看完全片才意识到——厕所里为啥有电话啊?难以相信是科斯塔-加夫拉斯拍的,人物形象都过于脸谱化了,转折太生硬,Cliff突然去世什么鬼,感觉完全不需要Hollander这个角色,Max的过往也铺垫得不好,就拍Max一开始是为了热点后来和Sam共情,再加上光速变脸的Laurie就挺充实了,Laurie的表演确实不错,虽然戏份不多,这个外形的改变很不错;霍夫曼的表演就是例行公事般的softball一下,倒是特拉沃尔塔演的这个不怎么聪明的劫匪形象挺真实的;小朋友好惨,看博物馆本来就坐牢,这波直接牢底坐穿
新闻业娱乐至死,打从一开始就嗅到悲剧的味道,傻大个可不好演,任何人放到这处境都是进退两难,逼上风口浪尖,指凶手谁是凶手?虽说虚构文学可以化作永恒,但是印刷业被迫让出宝座已是不争事实,书籍成废纸,片中出现的短暂一幕,令人唏嘘。若是放到网络发达的今天,从“吃瓜”到“吃人”,从“围观”到“围攻”,那更是层出不穷,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诛心也可杀人!剧本对麦克斯与萨姆这组角色赋予了人性、温度,麦克斯让自己声名起死回生的损招极具讽刺之能事,至今仍振聋发聩,而霍夫曼与特拉沃塔所贡献的演技也值得赞赏。
7.0/10 分。2023.05.08,初看,法版蓝光。整体普普通通吧。两个男人的演技没问题,但这个剧情其实已经珠玉在前了。1951年《倒扣的王牌》Ace in the Hole,才是真正的经典之作。主演是柯克·道格拉斯,他的儿子是迈克尔·道格拉斯。2014年的《夜行者》其实也是讲媒体的,内容上虽然有区别,但本质上都是对新闻媒体的批判。杰克·吉伦哈尔在此片中有精彩演出。。。这两部影片,一个前浪一个后浪,感觉都比本片要强,特别是剧情方面更加精彩,推荐给大家。
6.8分。博物馆男保安被辞退,拿着??要求女老板恢复自己工作,此时正被外面的警察发现。博物馆里参观的孩子被扣为人质,馆外也被警察、媒体、群众围得水泄不通像及了动物园。男一是新闻记者,正巧在博物馆采访经过,立即紧抓新闻热点,想打个翻身仗,利用男保安炒新闻,赚收视率。事件一步步朝着不可控的方向进展,最后男保安心理崩溃引爆炸药自尽。片子中的各种人物都非常自私,纯利己主义,不顾他人。男保安这个演员演技一般,傻傻的,说话口齿不清,脸也一副坏人像,很难引起他人的同情。
将媒体报道比喻成战争,开场就用拍组装枪械的镜头语言拍组装器材,谁掌控了报导权谁就掌控了话语,新闻不过是操弄舆论的介质,结尾霍夫曼带的见习生双眼放着光让他不要擦自己额头上流下的血太腹黑了,作者并非在批判记者的道德下限,他彻底否定了媒体行业甚至新闻本身,真相在各种因素、各方利益的交缠下根本不堪一击。虽说很受《倒扣的王牌》和《热天午后》影响,但剧本真挺无敌了,视角更全面,情节更复杂,每一层关系间的张力都足够到位。
承袭了比利·怀德名作《倒扣的王牌》之题旨,从制造新闻舆论的搅动风云者到反被利用和操弄。在媒体狂欢化的设计与遮蔽下,死的又何止是那个爆炸身亡的末路者。企图欲望同道德良知的博弈乍看上去不过是个人的选择,但背后所驱使的隐形之手,无远弗届的“主导性”力量,却都衬得个人意志渺小而脆弱。进入信息覆盖资讯传播局中的每个人,皆是身不由己任之用弃的棋子。(观影时间:2021年5月24日;自评:7.7;推荐指数:★★★★)
杀死Sam的是这个急切想获得注意力的城市,新闻报道是追求真相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因为别的原因最终走向吸引观众注意力的角度或者部分,这就让真相这个本该最重要的事情被剥夺了本该有的注意力,而这个失去聚焦的过程中,新闻就成了一把可怕的双刃剑,怎么让你获得别人同情的,只需要一点情绪的点燃,就很容易走向另外一边,而真相在漫长的等待消磨中似乎已经不再是观察者们最关注的点了。Max的助理就是最可怕的例子。
喜欢这种讽刺媒体的片子,会让人对社会有个暂时的反思。在这个所谓的信息时代,我们的大部分信息都来自媒体,而媒体给我们的信息又有多少是纯粹真实的?我们是否面临着被洗脑的危险?媒体人的职业操守和社会道德之间确实存在着极大地矛盾,就像那张著名的苏丹儿童摄影作品一样。媒体的新闻最大化、群众的无知就像剧中说的一样,这是一个疯狂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