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李安
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描述身为同志的小青年艾利·泰伯创办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经过,而这一切都是机缘巧合。 1960年代,艾利·泰伯只是格林威治村的一
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描述身为同志的小青年艾利·泰伯创办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经过,而这一切都是机缘巧合。 1960年代,艾利·泰伯只是格林威治村的一个普通的室内装潢设计师。身为同性恋的他觉得身体里有种要为同性恋人争取权力的冲动。但是他根本没有将这种冲动转化为行动,而是一天天地消耗在他的父母开设在埃尔·摩纳哥的汽车旅馆里。他的父母杰艾克和索尼娅是一对顽固而且守旧的夫妻,在他们的眼里,没有什么比生意更重要的。可是在1969年的夏天,他们的汽车旅馆却出现了资金问题,无奈之下,泰伯只好搬回家里,帮助父母打点生意。 当听说在邻近的沃克尔失去了举行一场摇滚音乐会的许可权之后,艾利·泰伯立马找到了应约会的制作人迈克尔·朗。他向迈克尔·朗自荐,并许诺自己家开设在埃尔·摩纳哥的汽车旅馆有办法提供音乐会所需要的一切物资--这其中包括饮用水、食物、啤酒等等。艾利·泰伯的邻居麦克斯·耶斯格拥有一片600英亩大的奶牛场,这片奶牛场恰巧就开设在公路旁边。在艾利·泰伯的劝说之下,麦克斯·耶斯格同意将奶牛场的场地租出来3天,为了“爱,和平与音乐”的音乐会。种种机缘巧合之下,50万人来到了埃尔·摩纳哥,来到了麦克斯·耶斯格的牧场。 三天的音乐会结束之后,艾利·泰伯发现自己成为了公众人物,而伍德斯托克摇滚音乐节也成为了大众流行文化的转折点《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下载观后评论: 李安的切入点总是那么特别。我以前总好奇,在67-69年这段嬉皮最疯狂的日子过后,他们究竟都去到了哪里,他们怎么收拾影片最后主角面对的那一大片泥地,他们如何能面对理想之后的生活。但后来我不再想这些了,摇滚乐给人留下的无非是商业,无非是一段段历史,爱与和平只是口号,嬉皮高举着一些旗帜,像牲口一样在草地上做爱,像牲口一样在泥地里打滚。但只要能洗净的都不是罪恶,至少在那一刻,嬉皮们亲身经历了解放,尽管短暂,可那也还是自由。电影中一大群男女在河里裸体洗澡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回到了人类最原初的样子,回到了伊甸园,回到了文明的开始,回到了人性的单纯,在阳光中的湖面,我看到了神性。
飞叶子那段最好,有70s迷幻摇滚的味道,我常常觉得文字音乐影像是相通的。///故事很平,犹太问题越战背景家庭线成长线都想照顾到也都没讲好。好像记录和再现时代印象的尝试总免不了落脚到走马观花的片段式浮世绘,太表面了,其实有些角度可以深挖(也可能这部电影的意义一开始就在广不在深,在重现而不是反思)///有句台词很好:“perspective is what shuts out the universe.everyone with their little perspective,it keeps the love out.”
音乐、狂欢、反抗、解构、人性本能欲望以及一切被权威定义为颓废的时代特征,它们为什么会点燃一波又一波人群?参与者和旁观者所得出的解答往往从出发路径上就南辕北辙了,前者觉得自己找到了想要的世界,后者干脆把前者一股脑丢进自我迷失中给出作答,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偶然时期中必然经历的过程。时代给予他们这样的机会,这就是那些人所创造的结果,就像艾略特的极梦幻一夜那样,无数人用相似的方式走出了原本的生活,这只是个过程,一地狼藉后也必然会有收残的人,相伴四十年简简单单为了爱的也大有人在,混沌吧,这就是生活。
总是是看完了这一部,单看海报会觉得非常邪典,但是李安的表达还是相对克制了。离经叛道,却又踏踏实实,年轻人想要与整个世界接轨,在小镇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音乐节,多元文化,如披头士精神,lgbt宣言等等,别开生面齐聚一堂,分屏总是能展示更多的视角,而情感游走在疯狂和理性之间,这并不是所谓的末世狂欢,反而变成了对于新生的礼赞。追忆上个世纪60年代,这是一股带有复古情怀的美国热浪,还有超出时代框架的思考,能清楚地看出美国文化对于导演的影响,和他自身带有的东方的内敛(在李安身上自然尤为突出)。
我敬仰那些此生永无法得到的疯狂被困在这里的我们都需要一场狂欢卸下你背上的囚牢 去看看宇宙中心的样子 自由在你的心里从没有失去反战 环保 宗教 抱怨 吐槽 释放 还有莫名其妙和无法实现 永远是彩色“蚂蚁”雷彻云霄 你看不清谁是谁 但是你听到这个世界的喧嚣在那个山巅 我们记得所有 跟这个世界的对话 跟这个世界的和解年轻时 我们不知道终将去向何处但我们知道 会联系 会再回来 会向前 过着未来 拥有自己得生活接下来怎么办呢 谁知道 如果你决定出发 那就现在开始吧异想天开而可爱我想喝巧克力奶
4.5,整片弥漫的自由气氛让人完全忘记出自于一位华裔导演之手。李安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超人意料,要说是一位热爱嬉皮士文化或现场音乐文化的美国土生土长的导演似乎更让人相信。我好喜欢那些拥挤停滞的公路,挤满了各式各样颜色鲜艳的车,或站在车外正在狂饮或躺在车盖早已大醉,远处有不知道唱的什么的躁动音乐,我们大抵都漂浮在蔚蓝的海中...当年要是真请到鲍卜.迪伦到台上表演就更好了。没有满分的原因是家庭线处理得不足够细,那个好朋友的同性恋人也是,以李安的水平还可以再细腻。
三处印象深刻。一是跳舞的时候,Elliot和女生接吻然后和男生接吻,一种性别界限模糊的美好。二是Elliot坐在摩托车后座缓慢穿过街上大小车辆的时候,想到戈达尔《周末》里类似的长景头,反战、环保、毛主义、Bob Dylan Please Show up,各种思潮和社会乱象轮番登场碰撞。三是迷幻剂那段,飘忽,无我,闻着rush打了一次飞机。正好到夏天了,迷幻的夏天,热烈的夏天,自由的夏天。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
补李安补到这里我真的要受不了了,幸好这是最后一部。他的片子,进展怎么都这么乏力呢?这里开场了25分钟还没说清他在讲什么bullshit,而且还没有他父亲三部曲的包罗万象样样俱全了,这里就是拍纯傻逼,父母傻逼村民傻逼嬉皮也给他拍傻逼了,我就想问你有必要蹭伍德斯托克这一名吗?你这片子大部分时间和伍德斯托克有毛关系。这片子最后有一点李安对于迷幻状态的呈现,我只能说还成,蛮五彩斑斓的。李安补齐,byebye了您~
绿巨人里的老手艺又拿出来用了一次,不同的是这次恰到好处。好几场戏,比如开篇对小镇的展现、逆光拍摄湖水中裸体的年轻人、嗑药之后的感官世界都拍的十分写意。我人生中最接近裸奔的体验大概是早春在面朝大海的悬崖上的小型室外温泉。前一天晚上两人一起泡在里边看着满天星斗无语,第二天清晨独自看到有船开过来,于是不由自主的站起身对着远方的蓝天大海长吟,确实有种回归自然的快感。船上如果用望远镜看大概也能发现我在挥手吧。
期待太多,有些失望,没有看到伊甸园一般的摇滚天堂//爱与和平外更重要的是理想和人性,理应是摇滚精神不是和平精神,李安惯常的家庭(亲情)片情结,不能说格格不入,但总觉得用来呈现这个题材欠了些味道。//片子一开始两个帅小哥站得很近说话,马上就要kiss的距离和暧昧的气氛,我就感觉好像有些同性内容要拉进来了,男主最后也没有主动说自己的取向,但是全片都在暗示(有的地方感觉是明示?),这很李安。
摇滚历史的辉煌里程碑。嬉皮士的大狂欢。年轻人在肉体和精神的解放瞬间被放大了无数倍,也感染了许多代。包括我。美国文化里关于自我的追寻是非常深刻的,这种稍显冷酷的个人主义也创造出了无数的精神英雄,这其中就有大把的摇滚巨星。他们也许没参加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但是他们是被精神所感召而诞生的。导演艺术地引入了年轻人和他的家庭关系,从个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来侧面印证了伍德斯托克精神。致敬。
确实不算导演的代表性杰作,音乐节和几十万嬉皮士都是背景,导演还是想讲讲这个家庭的转变,以及男主在过程中的心境变化。一个失败的画家,回家经营落魄的汽车旅店,男主一直一本正经的经营人生,但总归不如意,在承接音乐节的过程中,认识了过度乐观的主办人,女装大佬的保镖,从抽大麻和迷幻药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自由,他最终决定离开这个家庭。感觉拍的琐碎而平淡了,当然也是对李安导演期待值太高。
一场音乐节的电影,却从不拍摄演唱现场。一个腼腆的犹太家庭的男孩子在这一场“要做爱,不要战争”的青年洪流中洗涤成长,从未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李安却可以拍出那个时代的令人信服的精髓。或许少了些热血和叛逆,但多了些李安自己的理解和特有的温情,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与外界的战乱,饥荒,经济危机隔离。这种刻意的回避现实而回溯家庭和成长,正能体现李安作为导演的自信和追求。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