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昆虫学家(冈田英次 饰)在沙漠做野外考察,却不慎错过归程班车,被困在一个沙漠中的小村子里。他落脚在一个寡妇(岸田今日子 饰)家,被招待之后发现通往外界的路已经被封住。他慢慢观察村子的各种古怪,比如全部村民每到夜晚都要出动铲沙,以免居住的房屋被沙子埋掉,所有的水都受到管制,实行配给制使用等。收留他的寡妇开始用身体诱惑他,试图和他重组一个家庭,他几次三番尝试逃走都以失败告终,只好表面上虚与委蛇,进入村子定期劳动、享受配给的生活模式,但他内心始终在做逃走的打算。一日,寡妇突发急病,被医生诊断为意外怀孕,大家手忙脚乱带她去送医,男人终于有了千载难逢的逃走机会……
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敕使河原宏
第3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1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敕使河原宏
《砂之女》下载观后评论: 3.5 《变形记》之影像转译;能想起来三个月前今村昌平的《日本昆虫记》:相似的昆虫意像,一体两面地反城市化进程对人的异化;其他的话,感觉还有点儿环保啊、西西弗斯母题啊之类的指涉;扣0.5主要不满意的点在:性别互换之哪怕男主沦落《盲山》这样的处境、阶级跌落至谷底,还是有一个女人垫着,所以越展现男主之“不安于室”与智识,越反衬出女主之蒙昧与得过且过,跟今村昌平比更加凸显这一点,而这部居然还敢叫砂之女?!作为性发泄对象、伺候人的老妈子、同样干重活的工友、平时还得做小工艺品补贴家用,这一切都是围绕着男主展开,跟女主无关,就像那条引诱乌鸦的干鱼饵,谁会在意饵料呢?哪怕你把它作为题目。(最重要的是,这种规格的地貌,哪怕是鸟取沙丘也不太可能吧,就带点儿悬浮)
我看过最奇怪的日本电影,没有之一。难道这部电影就是为了说出最后那句把储水的方法分享给所有人所以决定不离开吗。当他意识到回到以前的生活不会给他更多的自由时,他最终放弃了逃跑的尝试。他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和家庭。七年后,他被宣布正式死亡。在日文原版中,他被正式宣布为失踪人员。这真的是令人费解的一部电影,正常逻辑来说,获得自由之后应该立马逃跑,结果男主似乎是斯德哥尔摩了。最后女主因为怀孕身体出问题被抬走了,感觉她最后的告别像是死亡的象征。一开始出场时的裸睡,为这部片子增加了文艺含量。假使这个世界除了自由,给了生活必需品,水,女人,甚至孩子,那么人对自由的追求是不是可以抛下线下所有拥有的一切?这是个问题,这部片子有很深的隐喻,但是真的太难解读了。
【四星半】将身体置于沙砾中,特写凝视下的肌肤纹理与沙砾质感的交互将具身体验推至顶峰,情欲的汗津与粘黏的沙粒亦在局部的裸露中胶着。生存/存在既作为物质必需,也成为形而上的哲学追问。沙与水的二元并置贯穿始终,沙丘的曲线在某种程度上亦成为某种漫水的痕迹,映现着粼粼波光。象征着现代性的男主角一旦闯入前现代的闭塞社区,俨然成为受制于自然环境的困兽,求生本能亦达成对自由意志的妥协,被各种社会身份所限定的个体,在跌出语言结构后,成为“赤裸的生命”,而直至水泵的发掘——分享的欲望远胜过对自由的向往,则表征着某种驯化机制作用的完成。PS:遗憾的是拍出如此杰作的敕使河原宏却接着拍出了如学生习作般僵硬矫饰的《白色的早晨》
你是为了生存而铲沙?还是为了铲沙而生存?感觉很少会在日本电影里看到这么耐人寻味的存在主义探讨。整个故事是一个圈养和窥探的过程,大量的皮肤沙粒特写突出了这种污糟感;男主制作虫子标本、村民戏弄男主、屏幕外的观众又看着村民,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原始世界都离不开这种形式的关系。电影里让我最好奇的始终是砂之女的形象,纯粹的沙被外来的文明湿濡,产生了欲望的她自那以后为什么没有要逃走的想法?砂之女在最后的仪式中,显然比男主更像一个有风骨的人,是否因为她已经完全湿透,被文明渗透?反之那个起初大谈开发沙丘的男主,越渐融入自然,最后甚至放弃离开,是否因为找到了自己在沙坑里存在的意义,看到心心念念的大海后只觉得不过如此?
西绪弗斯之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生态学、科学……导演实在是太有想法了。
一开始看到的是生态治理问题,然后看到的是“踏入河流”问题,再次看到的是个人与功利的置换问题,最后看到的竟然是科技问题……
快要结束的时候还在疑惑导演不可能不处理怀孕的问题吧——结果最后男主选择留下的做法恰到好处。
其实还能看到一些:女主总是受虐的,总是目标浅薄的,总是成为被使唤者,总是遭受不公平的待遇。男主总是想要逃离的,总是在追求更高的目标的,总是利用女主的——对男主的形容不太正确,但前后期的转变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从要在生物学上名垂青史到让村民刮目相看,实质上都是要成为更骄傲的个人。
可解读的角度太多,我偏爱哲学。
一切都是构建的,社会 科技 阶级 人际。男人 习惯了做现有规则的奴隶,女人 则习惯了 在“沙坑”里 原始生活—— 都 在牢笼中,都是 被囚禁者。 所谓的 自由 具有相对性,希望 也只能被说 而不能 被见 ,男人 慢慢意识到了这些 。因此,返回原来的生活也就变得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他在这里被 女人重视(完全对立与小说中写的 “那个人”)更何况有了可以把构建权掌握在手上的东西:水,这是可以让他在沙村中 变得有价值 有意义的 东西。发挥它在这里的价值是 一个比写上 昆虫名册更有分量 的东西。因此,逃亡 明天再说,而 今天只考虑 这个重要的事。
沙之女,沙是女,流动如水似瀑的沙,粘着沙子的细节陌生化的局部身体,因为陷阱成为狗一般的奴隶,因为陷阱暂时放弃逃生想成为神一般的人类救星,让做爱成为动物性的表演以满足面具后观众的恶趣味,让渴望的收音机成为一件可无的摆设,从好奇昆虫制作标本渴望立功立言到从日思夜想得制作逃生绳索到发现水之源想成为看客凶手们的救世主而成为永远的失踪人口,当被命运设计进生活沙坑,我们都是活在恐惧下的奴隶。
考虑到对于沙漠摄影的难度,水波 水帘瀑布 涟漪一般的完美画面,配合到位的配乐与表演,以及一针见血的比喻和寓言,让人深感回味无穷,真是独特得好精彩。
中学教师仁木暑假采昆虫标本来到沙丘,夜晚在村落截住,不料却被困住做苦力,老翁用绳梯把他送到一个沙中井穴,里面住着沙女。沙女每夜将沙子装进铁桶清沙。顺平难以置信自己被困在此地,为了逃脱此地,他尝试装病、绑架沙女,但都无济于事。一次顺平趁沙女筋疲力尽时逃出了井穴,但由于不熟悉地形误入沼泽,情不得已他向村民寻求帮助。仁木渴望看到大海,为此答应了村民公开交媾的条件,但沙女拼命抵抗,只好作罢。半年后沙女因宫外孕而被送去医院,望着那根垂下来的绳索,顺平爬了上去,终于看到渴望已久的大海,但他没有选择逃跑,他渴望将囤水装置的事告诉别人。
希望逃离人类文明的沙坑,却意外落入这个封闭村庄的沙坑。沙不断地滑下,人又不断地向上铲沙,周而复始,犹如西西弗斯的巨石,永无终结。可为什么我要困在这里?是我的家,我的故土,或者说这是我存在的一个原点,正如昆虫学家的发问,人究竟是因为要铲沙而活下去,还是因为要活下去所以要铲沙?存在主义哲学家似乎还稍显乐观地赞颂人之自由意志,西西弗斯他是自由的。可福柯浇了一盘冷水,人是被规训的,转而自我规训。他不再逃脱,因为他已经融入到这张权力网格之中,从城市生活的逃避者,从被困的奴隶,转变为男女关系中强势的男人,芸芸村民中富有知识的取水者。
自由是社会建构的概念,人对自由的认知取决于自身所在的社会环境规则规范,没有绝对的自由。Man is something that shall be overcome, 能让人超越自由这一概念的不是欲望(找到新物种在书上留名),也不是虚无(公开性交换取自由),是存在的意义(研究沙丘汲水术)。然而可悲的是,很难说存在的意义是长期奴役/社会建构的结果,还是完全conscious不受外界影响的决定。音画精妙,再次碾压现代科技。巨大的水滴、肉体上的沙砾、蠕动的昆虫…所有放大的细节都极具侵略性地挑战着我们的感官和对存在的思考
音乐、空镜、细节描写所营造的氛围感真的是一绝呀。感觉其实就是展现了一个进入文明的人类重新兽化的过程,内核十分的惊悚呀。全程不提所有角色的名字也抹掉了开头所说的证书(身份)的存在意义,将一切事情都无意义化,两人在一起生活也只是男人看到了女人的裸体,男人逃不出蚁狮陷阱一般的屋子(好像他开头确实抓了只蚁狮),然后就像野兽一般交配,把自尊丢掉在众人面前也无所谓。沙子如同水一般涌向小屋,不铲就死,这就跟西西弗斯做的事情一样,而男主最终又因找到了存在的意义而不愿离开这个囚禁他的地方,是不是也在说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呢
砂是欲望、社会规训,是西西弗不断推着的石头。每个人都经历过想要摆脱社会给我赋予我们的各种价值、意义,但是当我们真的坠入到无意义的沙坑中,我们又会迫切的找回这种意义,我们想要在昆虫图鉴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不过那些再崇高和热爱的理想价值,再经过三个月考验后,似乎也不重要了,可以轻易的付之一炬,即使你自己重获自由,可以去追求它,但你不会再出发,你知道在与其在茫茫人海中泯然众人,不如就活在这个认知有限的小世界,至少你还能靠着发明获取水的木桶满足自己一点点优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