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电子云层下 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导演: 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编剧: 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主演: 米勒·尼尼兹 / 楚潘·哈玛托娃 / L
导演: 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编剧: 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主演: 米勒·尼尼兹 / 楚潘·哈玛托娃 / Lui Frank / Viktoria Korotkova / Piotr Gasowski
类型: 剧情
官方网站: http://www.cinematheque.ru/movie/12767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语言: 俄语
上映日期: 2015-02(柏林国际电影节)
片长: 130分钟
又名: 雪原七思(港) / 电子云(台) / Under Electric Clouds / Pod elektricheskimi oblakami
IMDb链接: tt4285198
电子云层下的剧情简介 · · · · · ·
雾雪笼罩的怪异河岸。四处散落着钢精和水泥。一栋废弃的摩天大楼。平坦处仍未完工的公路桥。一座宏大的金属制的马的雕像。还有一座列宁的雕塑,他的右手伸展着指向空旷处。这是一个冰冷、僵化的无人之境,衰落的往昔在这里与想象中的未来接壤。人们漫无目的地穿过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原先确定无疑的事情不再令人确信,亲戚朋友都消失了,理想已经随风而散。萨莎从国外返回家乡,她死去的父亲曾经是这片建筑工地的主人,现在她继承了这笔遗产:一位正在寻找工友的吉尔吉斯斯坦工人;一位前额有块反着光的红色皮肤的建筑师;一位曾在莫斯科路障旁与叶利钦比肩站立的导游。他们中的一些人会莫名其妙地流鼻血。一位年轻的学生问道,“我们是谁?我是谁?一切都混乱无章。”
小阿列克谢•日耳曼用七个章节,将他祖国的精神面貌压缩成一部长叙述的象征性电影,一场流畅精心设计的人与摄影机之舞。
《电子云层下》下载观后评论:
“想看”的1745天。日耳曼在创设舞台场景般近未来的构想有着异乎寻常的天赋。一位领袖般的“父亲”倒下时,徒留一座只剩混凝土的“大楼”,从异乡人、领袖接班人、资产阶级再到四处流浪的年轻人,围绕在这座“大楼”间踽踽而行。20世纪的俄国,是这个明显又凝重的巨大隐喻的主角,配合漂亮至极的场景,平移镜头多到像是在看一副俄罗斯的历史卷轴。电子云层广告投屏、旧贵族豪宅和无用机器人、诺基亚铃声、第三次大战,交错出没落和奇异的废土气息,掺杂出导演的忧虑。每一章节都不断出现的俄罗斯文豪和古典音乐又闪烁出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使“多余的人”在这片废墟上重建生活。台词实在是舞台太强而引起不适。第一章实在太有科长的感觉,最喜欢最后一章,自然光线和外置音乐下的海滩。
SIFF第七场,反传统后冷战立场的民族影像诗,基本锁定这次电影节观影之旅的最佳,甚至可能是年度最佳观影体验(超过《罗马》),分别描绘苏联解体后民族矛盾(幸亏之前读过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否则把握不了苏联解体后吉尔吉斯斯坦爆发大规模种族冲突、驱逐并杀害俄罗斯人的背景)和执政者更迭的第一二章对我几乎是某种震惊体验;随后的三四五章继续聚焦不同群体,稍稍落套;最后两章成功逆挽,钢筋水泥、凛冽雪原、被遗忘的历史重荷、失落的身份和无望的未来...尽化为隐忍伤痛,汩汩流出。
如同诸多俄罗斯电影一样蕴含着强大的文学性。也是后镇痛疗法的悲怆,曾经有着辉煌的艺术、伟大的精神,但是属于俄罗斯的一切均已被雨雪层次覆盖,哪怕是能感受到挣扎活着的90年代那种镇痛也是快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俄罗斯社会就是这一个有着伟大设计,曾经雄心勃勃却中途夭折的烂尾楼,没人有能力或者知道对这个烂尾楼应该做什么。俄罗斯社会便陷入这样一种全方位的缺失,这也是近些年俄罗斯文艺片统一的基调
一位想与自己亲手建造设计大楼一同自焚的建筑师,因为手中的火柴受了潮而无法如愿。这就好比在电子云层之下的俄罗斯当下社会,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及在时代阴影笼罩之下的人们对现实生活充满了迷茫、惶恐和不安,与此同时对未来充满着彷徨悲观的夹层状态让人感到悲悯。结尾稍感仓促,虽然试图想要寻找新的生活,但新生活又如何开启?浓浓的赛博朋克,绝望至死的气息,极其痛苦的观影体验。
2019.06.18,上海SFC上影(上海影城店),叶新代。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电影的魅力就是时间刻度的不稳定性。我看看睡睡醒醒看看,138分钟的电影感觉看了4个小时。文艺片表达的不是行为,而是一种情绪。虽然这部电影艰涩,但仍能在表象的隐喻、舞台化的调度和精密的摄影风格中感受到一种虚无的情绪。最喜欢第三章节,一个律师对过去的梦境。
昔日的红色帝国早已轰然倒塌。浓雾笼罩在这片土地上方,再加上凛冽的寒风与雪地。被废弃的烂尾楼默然注视着身边人们的生活,或者说只是生存而已,一点一点迈向着最终的毁灭。朦胧的迷惘中透露着对过去与未来的深切不安。一切业已消失,一切也都失去了意义。摄影极佳。突然觉得俄罗斯人在反思自己的历史时情感总是近乎冷酷的,只能感到这片深厚土地上彻骨的寒意。
天知道我坐在第一排2座看到建筑师对墓说的那段话竟然差点哭了 这个角度还是能感受到精彩的构图画面和调度。在一场过去与未来,虚幻与现实的章节式(散文?有犬儒的对苏维共产主义nostalgia,有globalization与传统冲突的无奈抗议。到最后,那个拿着湿火柴想要自焚的建筑师,谁都没有资格judge,因为我们都是他。
# 22nd SIFF # 第四场/感觉很深奥的样子……它到底在讲啥……剧情和片名有关系吗……观众已经走了快二十个了吧,我要不要也走……算了,还是要尊重一下片子的创作者……片尾字幕看了一点点,赶紧撤离赶火车回家……今日终。对不起,这片儿我真的欣赏不来T_T...或许只是不合我的口味,个人选片失败记一次。
叙事方式根据七段式展开,飘无去处的人游离着,围绕城市的建筑工程。镜头语言和叙事内核有安哲的影子。1.空洞现实和梦境呓语重叠,是实景空间和意识空间的重构;七段的人物又有反复,是叙事段落所制造的意识的交错。 2.流鼻血,死亡,哭泣,几段的人物都具备着这种强烈的元素,像在这座工业城市之下用体肉温度来交换。
#SIFF2019#天,这才是真正的赛博朋克啊!灰色天空和霓虹灯美学,太到位了。睡过了第三章,但其实清醒的部分观感还可以,关于历史和记忆在未来的位置,忘却即代表末世将近。印象最深的是说着“斯大林不可能杀人”的女孩,如今隐喻已经进入现实了。表演太追求间离效果会给观影设置障碍,有些意味不明。
亵渎电影看过2015-12-21和他爹的[上帝难为]很像,你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搞清楚导演的意图,看懂故事的关联性,明白电影的主题,几个章节独立展开很像读一本文学著作,台词的风格很像。俄国十月革命的一百年后,时代再次处于混乱的边缘,带着强烈的后末日时代的科幻色彩,就像一本现代俄罗斯社会的控诉
6/10。跟[利维坦]一样揭示俄国社会现状的窘境,人物服装与景物上大量运用灰白营造抑郁的情绪,各种空间结构来增加构图的广阔感,抢劫捅人或枪支暴力等血色都掩盖于一团雪雾之下。不过前者有强拆的戏剧张力支撑、主题明确,本作则情节和人物间缺乏必然联系,每章的不同乐器、雕塑构建出影像的符号迷宫。
矗立在谜之[电子云层下]的这座俄国历史建筑确是一座烂尾楼,千言万语却欲言又止,让这座卡夫卡城堡呈现出高度未完成态。小日耳曼将语言文化政治经济民族身份等等主题一股脑扔进这座建筑里,最终显得各方面都欠一点。最终深陷历史泥淖的年青一代把枷锁曳在身后向前迈步,你不禁觉得这不是什么真正出路。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