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名 《白色物质/白鬼子》09年法国最新剧情喜剧DVD中字
◎英 文 名 White.Material
◎年 代 2009
◎国 家 法国
◎类 别 喜剧/剧情
◎语 言 法语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 7.4/10 (387 votes)
◎文件格式 XviD MP3
◎视频尺寸 576 x 240
◎文件大小 1CD 49 x 15MB
◎片 长 102 Min
◎导 演 克莱尔·丹尼斯 Claire Denis
◎主 演 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Maria
尼古拉斯·迪佛休尔 Nicolas Duvauchelle....Manuel Vial
伊萨赫·德·班克尔 Isaach De Bankolé....Le boxeur, l'officier rebelle
William Nadylam ....Chérif, le maire
克里斯多弗·兰伯特 Christopher Lambert....André Vial (as Christophe Lambert)
David Gozlan ....Hamudi
Adèle Ado ....Lucie, la femme d'André
阿利·巴凯 Ali Barkai....Jeep, le chef des enfants rebelles
Daniel3e Tchangang ....José
米歇尔·索博 Michel Subor....Henri Vial, le propriétaire de la plantation
◎简 介
伊莎贝尔·于佩尔扮演一个无所畏惧的彪悍白种女人,她在这个没有透露名字的非洲国家拥有一块种植园。很快席卷全国的叛乱危及到她的家庭。在坚守和逃离之间,她面临抉择。
故事发生在某个因叛乱而处于动荡时期的非洲国家,勇敢而强悍的白人女子玛丽亚在这里拥有一片种植咖啡豆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生活了三代人。叛乱很快席卷全国,但玛丽亚拒绝放弃她的咖啡地,尽管这将危及到她的家庭。对她拉说,离开意味着屈服,是软弱和胆怯的表现。她的前夫安德烈对她的盲目、顽固和傲慢感到忧虑,他决定瞒着玛丽亚偷偷安排全家人逃离回法国。安德烈已不再指望着咖啡的收益,他已经和一个年轻的黑人女子结婚,并育有一子,为了他们,他甘愿赴汤蹈火。他背弃了玛丽亚,将命运托付给一位邻村的村长。他天真地以为这位村长反对叛乱,是他们可依附的朋友,殊不知后者电影下载在拯救这个被外界隔绝的家庭的同时其实另有目的。而令玛丽亚和安德烈都没想到的是,在他们的咖啡地里就藏着被悬赏通缉的叛军军官。在封闭的道路两边的茂密丛林中,一群童子军正埋伏在此,准备着接下来的掠夺……
◎剧 照
幕后制作
2008年的《35瓶朗姆酒》被不少法国媒体评为年度十佳之一。克莱尔·丹尼斯擅长的家庭故事,就像伍迪·艾伦兴趣纽约的知识分子圈一样,也已成为固定粉丝团每隔一段时间买票进影院的理由。她说,这是一部伊莎贝尔·于佩尔的电影。鉴于后者是今年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白色物质》可能不参赛。
·此片的编剧玛丽·恩迪雅在2009年11月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
《白色物质》是一部把女性坚强不屈精神发扬光大的影片,这部影片有两个强硬的女人,镜头前的是伊莎贝尔于佩尔,镜头后的是导演克莱尔·丹尼斯。
克莱尔·丹尼斯的影片讲述后殖民时代的种族冲突,但对殖民者的国籍她并不感到不安:“因为我从来不当自己是法国人”,对女主演于佩尔的溺爱,她毫不掩饰:“于佩尔让我有上瘾的感觉。”
【电影截图】:
《白色物质》下载观后评论:
于佩尔表达的角色性格和精神力量非常惊人。故事背景是在发生叛乱的西非种植园,而于佩尔作为种植园主在面临工人逃跑,前夫背叛,儿子发疯,家中被抢被盗等等巨大的家园生存性问题中,依然在坚守自己的信念,想守护自己居住了几十年的土地。她依旧在收割植物果实,重新招纳工人,一个女人带着一把枪在这样混乱的生活里坚守自我。唯一一场哭戏是在电影开篇的倒叙中,她搭上一辆客车在陌生的黑人居民之间一个人看着窗外掉眼泪。最后她回到燃着大火的家中,在最后崩溃杀人的血溅中她的坚持成空。镜头非常大气内敛,无论是从人物后面的特写还是对于混乱的处理。其中有一幕,暴乱的黑人抢劫医院后一群人躺在草坪上胡乱吃药脸上露出幸福的表情,儿童溜进农场主的家中抱着玩偶躺在浴盆里幸福死去。影片表达的太多了,战争,居住者的家园情感,种族问题,贫富差距
看完以后才懂得这讲了个什么故事,这完全是个好电影,克莱尔德尼处理地不好。她刻意打乱了讲述的顺序以强化个人色彩和独立电影性,并与好莱坞大制作区别开来。但是我觉得这个做法本身让电影没那么好看了,而且弱化了全片中紧张动荡的气氛,另外选于阿姨不擅长这类靠自己辛苦劳作管理而富裕的中产阶级。这个电影有几个点可以指明:1于佩尔和前夫从法国来到西非做种植园生意2.于佩尔的种植园处于丰收季节3.叛军由各类底层组成希望打破殖民4.由白人代表的资产阶级匆忙逃走且求助于政府军5.于阿姨的儿子好吃懒做被叛军羞辱后加入了叛军6.叛军头子躲进了种植园,叛军和政府军相继而来。
片名本身就是一种隐喻,在这里白色是异类,蓝眼睛是大麻烦。倒叙的手法,闪回的补充,提高了理解的门槛。恶化的形势,愈发艰难的处境,盲目的母爱,全被于佩尔一贯的处变不惊变成绕指柔。几乎信了,她会迎来胜利,再用调侃的口吻庆祝,然后继续做一名战士,施展勇气和报复。但在这乱世里,谁也不是绝对的胜利代表,拳王不是,于佩尔也不是。丈夫,庄园,儿子,伙伴,失去的彻底。想不出除了于佩尔,谁还能把握这种角色。导演的勇气可嘉!从小在非洲的生活经历,通过女主带入对社会背景的描写,残酷血腥事件的把握力,几处死亡都处理的极为克制,利落干净,甚至不参杂感情。
4.5 后殖民遗症如一口破罐难补缺隙,时代背景的白描处理更衬气候的无力。“白色物质”,黑色中不和谐的成分,被惨淡环境包裹吞食。“归属”与“家园”成了荒诞词汇,人物始终处于幻灭边缘却又无意识的状态(值得注意地是电影里对新生代的牲畜化/呆滞化处理,片末的围剿行动像极了一场无声的屠宰),最终于烈焰中目击了执念的崩塌。denis的镜语从没让人失望过:碎片拼贴(意象/身体细节),于人像上游移不定的手持,始终被提示的来自画面外的危机感(得以营造幻灭边缘的气氛)。“夹缝”构图中的逼仄,开锁动作的漫长,细节上也是处处留意
一个「白鬼子」女性的抗争。灵气十足的视听语言,大量对「游离状态」的描摹,独特的立场与叙事角度,作者味十足。不愿面对形势变迁的现实、沉溺在过往荣华中的没落殖民者,新生的、不知浩大资本的源头空有一腔热血的左翼,在殖民地享受优越生活又不被欢迎的殖民后代⋯⋯「白色物质」群像。殖民时代的遗留问题,似乎也只能在大火中将一切归零。于佩尔的表演太好了,不在于某几场戏,而是整体状态。完全进入了这个偏执的、坚强的中年女人,角色塑造真实可信。
德尼对于画面感觉的敏锐度精准得叫人害怕,她总能在捕捉到某些画面的同时,提醒你画面外东西的存在,以至于你在看的时候总能感到隐隐的威胁感,这种图像让White Material成为了后殖民时代最出色的非洲题材作品。影片把回家这一动作作为主轴,串联起拼图一样的碎片。我们随着女主角一并迎来了毁灭性的结尾,她对于所谓的“家园”的疯狂式执拗没能救得了她的土地,以为是自己家的地方最终燃起了烈焰,而非洲大地上的白人纷纷变成了丧家之犬。
2011-02-01 评分:7.7 这是一部典型的欧洲电影。缓慢的节奏下,并不刻意制造惊悚,却在不动声色间让人不寒而栗。当男人们以各种方式崩溃时,女主角暗藏在平静外表下的能量逐渐释放。Isabelle Huppert 与 Claire Denis 这两位法国女性用惊人的力量展现出了女性顽强的生命力。虽然结尾的高潮多少有些铺垫不足,但谁知道呢,身处如此恐怖的境地,随时都走在通往崩溃的路上。
第二部德尼,除了最后一部分女主怒杀前公公的部分略显突兀,都是极好的剧作,对于儿童暴力的刻画不在《上帝之城》之下。与其译成“白色物质”,倒不如是“白鬼子”。对这种躯干瘦小,内心强大但却时而柔软的女性于佩尔应该是手到擒来了。后殖民主义军阀混战下的私人情感爆发,家庭关系的瓦解和无处不在的暴力、误解和歧视,就像知乎说的,非洲问题更像是一个“无解”问题,而哪个地方不是呢。
女性的情感与作为白人母亲的身份成为整个影片所表现的殖民寓意中的特殊符号,这牵动导演与之匹配了一种女性含蓄却偏执的视角,首尾的宿命意味着斗争的失败,同样成为导演给予此政治寓言现实意义和对女主角的悲悯无奈。但是全片对暴力和死亡的规避是有点避重就轻了,导致冲突隐晦使女主的行动说服力微弱,对背景的模糊处理和收音机作用的简单化,使整体的厚重感还是少了一些。
殖民者撤走后出现了当地军阀允许的短期无政府状态;玛利亚,前夫,儿子代表在这一特定情境下白色物质的三种被动选择;民间领袖全片虚弱在场,被烧死于殖民者家中;看到儿子的干尸,玛利亚向前夫的父亲挥下强力又无力的一棍;主动作线为回家,但家在哪里?影片一开始就给烧掉了,结尾的再现是向后退了一步的确认;没太搞懂收音机作为重要视觉母题的意指;这配乐也太棒了吧!
4.5 除了人物關係過於複雜令我有點難進入劇情之外, 幾乎是一部完美的電影。殖民歷史殘留的暴力, 仇恨和恥辱, 身為白人的原罪註定他們只能被非洲大陸驅逐或滅亡。于少女的表演當然穩如狗, 但兒子那個角色更令人印象深刻, 加害者/受害者/不被非洲接納但又無處可去的殖民後代的多重身份簡直就是Coetzee小說裡走出來。#35mm
7.6 开头一染飘忽不定的伤感神秘。虚化大时代背景,只让各类人物相交相离,又不去介绍他们,让观众自行辨别,故事并不复杂,却多留白而耐人寻味,反有一种写意的异常质感,单是画面配音乐就让人想把电影生吞下去。于佩尔的坚守可对照库切的《耻》,不理解为什么但是让人心忧,可不知为什么始终无法真正共情,或许是因为我自己的状态不佳吧。
典型的法式画面切换和欧式温吞水的叙事。剧情有着不错的主题:抛开殖民统治对落后地区带来的现代文明更多,还是混乱与痛苦更多在一边不谈,战乱带给最多痛苦的总是平民。这里的平明是双方的。本来剧情可以通过更丰满的叙事来思考生存与混乱。然而导演却选择了陨石坠地般“文艺片”式的散乱叙事,最终无论是形式还是思想内容,无一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