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英格丽•褒曼)是某乐团杰出的钢琴演奏员,她的女儿伊娃(丽芙•乌尔曼)是一名在农村社区工作的牧师的妻子,两人之间有一道深深的感情鸿沟,七年来不曾有过任何交流。
丈夫去世后,夏洛特主动打破沉默来看望伊娃,两人都试着友好相处,却不免又将往事重提。伊娃怨恨夏洛特没在她童年时给予她足够的爱护,只把重心放在自己的事业和另一个有高度残疾、只能发不清晰的音来与人交流的女儿海琳(莱娜•尼曼)身上。而夏洛特因为海琳与伊娃住在一起,加上丈夫的去世给自己造成很大打击,也是心情闷闷紧锁眉头。
《秋日奏鸣曲》下载观后评论:
4.5家庭电影。我时常会怕自己成为Charotte那样的人,知道什么样的事情值得花时间,因而对不能提高自己的事不那么上心,可是我又无比羡慕她成功的那面,为了理想奋不顾身,她是一个骄傲有野心的人,但是过分自我为中心和自私了。Cha和Eva在Eva死去的儿子房间,当Eva分享他内心私密的想法时,Cha心不在焉对Eva关上理解的门,这个行为让诉说者感到自己很渺小卑微。Cha总是激情澎湃的讲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令人兴奋的同时也需要别人的耐心,Eva负于尊重并倾听。在沟通上面如果两个人诉说和倾听的比例能够达到一比一,对我来说是最理想的;这不仅证明两个人在智慧上相差无几,更是两个人互相尊重友好的表现。而母女完全失衡。Ingmar Bergman用叙述夹杂着影像记录片段式回忆,动作很少却实用,把握的很巧妙。
半夜的争吵太清晰了,就像小时候我在卧室听到的父母在外面的争吵一样,从一开始拼命用耳朵窥探门外的蛛丝马迹,到后来的习以为常。他们吵了很多年,互相受到的伤害都很大,我有时候半夜都会因为这种不幸福偷偷的哭,但没有人知道,大家都以为我很幸福。爱真的是一个很奇妙的事情,我不太会表达爱,诉说是一件需要很大勇气的事,尤其是剖露心扉的喜欢与爱,我只鼓起勇气说过一次,在没到来前我以为无比浪漫的2020,虽说花光了我所有的勇敢但也没有得到什么好的结果,这种事情没有什么付出与收获成正比,虽然电影里的牧师扮演一个导演心中带有讽刺意味的角色,但那句 我的信仰以她为左右 太戳我了。我也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表达爱的能力,可至少还能拥有渴望幸福的权利。我不想要听到半夜的争吵了,如果不能相爱就变得决绝一点吧。
如果我做母亲的话大概就是夏洛特这种母亲。很不称职,又很伤人。而且我觉得我最伤人的点在于,很多事我知道它的结果,知道它的伤害程度却还任其发生,不去改动分毫。我的母亲今年劝我要接受结婚生育这件事,她以为我是没准备好,不想负责,心理上还没长大。她给我说她从来没有后悔过生育,生育对她来说还是一件美好的事。所以说,她根本不懂我呀,我只是一直觉得作为一个人,作为子女从来没有觉得美好过,我不觉得生命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为什么要带来一个生命来体验呢?我自己都很难活着。不过呢,正是看这部片想通的,不必追求完美,在父母这件事上也是一样的。不必要求自己的父母做到完美,自己不必做到完美才能做父母。如果有所伤害 我们可以自愈,不必要其他人来偿还赎罪,我们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无助无能,不会因为是父母就超人了。
“你在情感上是个残废”。不像我们宣扬的天下没有错的父母,百行孝为先的洗脑观念,事实上,没有天生会爱的父母,爱也并不是天性,很多年前看过一篇蒋方舟写的母女短篇,内容描述了母亲对于女儿年轻肉体和天真热情的嫉妒,母女关系,很微妙,是无法割裂的亲情,但同时又有同性天生带来的本能排斥,这是一种很晦涩复杂的情感,影片中一开始恐惧压抑胆小的女儿,到最后忏悔痛哭流涕的母亲,两者的关系主导位置出现逆转,这点非常有意思,电影中给出了很多这对扭曲母女关系的细节写照,运用了大量人物特写,中近景,让观者直感人物压抑暗涌强烈的情绪;片中爱无能的母亲教会了不懂爱的女儿,更直接导致了小女儿的身心残疾,这是怎样一种比漠视来的更残酷窒息的畸形的掌控欲,电影的最后,并不是救赎,才让我觉得深刻真实的可怕……
1整个影片的人物关系构建的十分密切人物档案十分合理每个人物都不是平白无故的出现2结构的节奏起伏,故事结构整体是顺序,但不需要顺序安排细节。可以把一个个事件放在不同的时间线上尝试。导演本人对于音乐的素养,例如秋日奏鸣曲对于一首曲子的节奏是影片的节奏,音乐的主题情绪变化是影片的情绪变化。3事件的起因与事件如何收尾前后照应4以小见大,展示日常生活事件或者细节就可以。5导演本人的哲学思想,三观的影响体现在人物的台词中。导演的兴趣爱好是人物的兴趣爱好。6整个画面的色彩统一,场景间的色彩过度。7强烈的话剧感自己独白式的人物台词。8女儿和母亲的形象服装性格等多处的对比9人终其一生都在摆脱家庭带来的阴影如果能得到爱或许能够更坦然的接受自己伤害了别人才会更爱别人
我感受到了很浓厚的荣格和弗洛伊德思想的味道。每个心病都来源于经受过心灵刺痛的童年,每个心病又会被传递给你的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失败也许只是因为父母也是曾受过伤的孩子。//越来越尊敬伯格曼。对我来说他的语言饱含了不能再多的人间情怀和思考。同时兼具着极度的感性和理性。可以把内心的纠葛通过语言表达得如此明白实在是可怕。本片中有太多让我情绪激动的片段(最喜欢的是海报上也展现的弹钢琴部分,母女二人的交流错位让人心塞至极),在观看过程中,经常不自主地开始回忆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仿佛我在观看着自己在银幕上歇斯底里。//看过他几部作品后,对他的摄影风格也逐渐熟悉。固定视角的全局镜头、人物的脸部拉近和脸部特写 —— 客观与主观的交替。实在喜欢。
“本片描写了一对久别重逢的母女在短短的一天一夜所表现出来的爱与恨的情感交替。在英格丽.褒曼vs/丽芙.乌曼珠联璧合的表演淋漓尽致表现了复杂微妙人类感情,尤其是母女关系。深刻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主题:人们一方面渴望别人的理解,但另一方面却往往不理解别人。”——录自译制版影片导语。“除了妳自己妳是否了解过别人呢?妳成功的毁了我的一生,就像毁了妳自己一样。至于母女关系,这之间? 感情? 错乱? 互相损害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混合物啊!母亲的痛苦要由女儿来承担,母亲一生中的挫折要由女儿来付出代价,母亲的潦倒和不幸要化作女儿的不幸,好像她们之间的脐带就没有割断过。妈妈,是不是女儿的悲剧就是母亲的胜利?……妈妈,我诚惶诚恐,妳心里就高兴?”
9.1 紧凑高效。新人物总是在最快的时间里交代好来由,人物关系由点及面的同时,伯格曼把有限的电影时间尽可能地拿来一层一层地铺垫情感。他真的是处理细腻情感的大师。在我的观影体验里,从一开始对我而言过度抽象的《第七封印》到这一部,我反而开始逐渐适应他情感表达上始终带有一丝克制与失意的个人特色。弹奏奏鸣曲是母女二人矛盾正式拉开的序幕,而当母亲说出“至少触碰我”时,Eva看似不为所动,内心却由Helena表达了出来。至此,Helena完全脱胎成Eva的心理象征。结尾不愿接受的母亲再度选择了提早离开,而Eva表面写信请求谅解,实则内心却如说不出话的Helena般,挣扎尖叫,无人理解,更加抑郁了。
•好有意思 第一次接触到时间线这么短的电影 用一场蓄势已久的争吵反映了家庭成员缺失造成的人格障碍的社会现象 开头和结尾都是伊娃给母亲的信 还有一个片段是伊娃对母亲的吐槽以及母亲的所作所为相互切换的镜头 伊娃很懂母亲•伊娃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讨好母亲 让母亲开心 她不懂得自爱 不相信别人会爱她 更不懂得爱别人•母亲作为一个女人 她一直在追求自己所爱的 她是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 她实现了自我价值 她似乎没有义务一定要在一个家庭里展现自己的母性光辉•小女儿的线我没太看懂 但是恋父我是看懂了 大概是母亲抛弃了她 她在和母亲争夺父亲的爱 被刺激激化了这份爱 导致的喻言功能退化
太憋屈,被折磨得如同无法说话——摄影再美也只是雁过无痕,肖邦贝多芬拉威尔巴托克的名字甚至会让人痛苦。片名即音乐和电影极致融合的先验揭示,仿佛《舒伯特D959》的影像化;观影过程分别想到了初中和大一时的自己,那种情绪远比电影来得真切激烈,以至于太过感同身受却又近乎忘却,只能保持着欲哭无泪的状态直到不能说话的妹妹挣扎着哭出声那一刻全部宣泄(平行剪辑已经是很直白的暗示),但同时又深陷于母亲和女儿的身份模糊(另一种《假面》),转变和对立同时显得无力,关于爱的记忆太过痛苦,女儿其实未曾长大,更丧失了成为母亲的机会,最后的和解更像是迷失.......艺术表达胜于文字以至于失语,抽象到残忍
秋日奏鸣曲里面伯格曼不再质问上帝是否存在,不再涉及宗教和信仰的问题。而是转向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探讨,人和人的难以沟通和冷漠疏离,母女关系的纠缠和毁灭。伯格曼太直接了,大段台词和脸部特写,母女相互控诉的情节看得让人窒息,直接将伤口撕裂给人看,鲜血淋漓。人与人一旦建立亲密关系,无形之中形成了束缚。在伯格曼的电影里,每个人在这段关系中都痛苦的活着,挣扎着,忍受着。人与人本质上是无法沟通的。秋日奏鸣曲,野草莓,婚姻故事,呼喊与细语都是。突然觉得伯格曼的一生不是在和宗教信仰作斗争,探讨人生的终极问题,就是在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各种亲密关系的纠缠和毁灭,大概很煎熬,很痛苦。
第一部伯格曼,因想看晚年的英格丽裘曼而看,被惊艳。戏剧化的场景布置,母女不断的红绿色对比。而特殊的转场和平行蒙太奇则在提醒观众,这是一部电影!(虽然有一处略生硬)持续的面部大特写,让演员爆发的演技直击人心,即使大段台词源源不断也丝毫不觉得怪异,反而被深深代入剧中人的情感起伏。虽是一出母女多年积怨爆发的故事,却在频繁的进退之中展现了人作为有个性的个体和作为某种亲密关系中的角色之间的矛盾和挣扎。最后的平行蒙太奇提出疑问,谁能客服自己身上那宿命一般的个性和缺陷呢?谁都不是上帝,即使母亲也不是。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原谅,忍受,伤害,自我惩罚?保持原状还是为他人而改变?
“感受真实是一种天赋,而大多数人缺少这种天赋。”巧的是,高中时朋友曾对我说,爱是一种天赋,很多人生来没有爱人的能力。爱人能力的缺失大概是会传染的,感受不到被爱的回应,慢慢就会自我保护,失去爱的欲望甚而失去共情感受的体验。我也常告诉自己,人和人无法相互理解,哪怕是母女呢。母亲给的爱我永远珍视,母亲给的伤害却也永远愈合不了,肆意宣泄情绪后我们还是会回到原点,重新以爱的名义整理好一套执迷不悟且自我感动的弱势者精致说辞。然而这循环就像自然规律潮涨潮落,一遍遍说着“希望不会太迟,永远不会太迟。”。因为我们确实互相爱着,虽然我们确实互相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