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路易斯·布努埃尔
编剧: 贝尼托·佩雷斯·加尔多斯 / 朱莉娅·亚历杭德罗 / 路易斯·布努埃尔
主演: 凯瑟琳·德纳芙 / 费尔南多·雷依 / 弗兰科·尼罗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意大利 / 西班牙
语言: 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 1970-04-29(法国)
片长: 95 分钟 / Spain: 105 分钟
又名: 红颜孽债
IMDb链接: tt0066491
特丽丝塔娜(凯瑟琳•德纳芙 Catherine Deneuve 饰)的母亲在临死前,把她托付给堂•路普(Fernando Rey 饰)照顾。衰老的路普衣食无忧,性格强势看重荣誉,但同时,也是镇上女人们所熟知的好色之徒。路普表面上是特丽丝塔娜的监护人,而他实际对后者抱有隐而未发的强烈欲望。
特丽丝塔娜在路普的家中感受到压抑,女仆和女仆的聋哑儿子也远不是她可以倾诉心事的友人。在一次外出中,塔里斯塔纳偶遇一位年轻的画家,后者令她看到了爱情的希望,知晓特丽丝塔娜处境的画家殴打了路普,两人一起离开小镇。不久,特丽丝塔娜罹患重病,无计可施的画家只好寻求路普的帮助……
《特丽丝塔娜》下载观后评论:
刚开始仅认为是借乱伦之情来讽刺资产阶级的伪善面孔,通过女主在“性”与“爱”中皆居于被动局面展现中产阶级在情爱上既想追求平等又渴望压制管控的扭曲思维观念与病态行为状态,又肯定女主在个性解放中敢于争取自由的精神。接下来笔锋顺势一转,强弱者位置完全颠倒,中产阶级怯弱软懦的依附顺从中、女主冰霜冷艳凄酷无情的外表下俨然一个受周遭社会同流腐化、不再纯真而是险恶精黠的堕落灵魂。而到最后,梦境冰冷地映射于现实,原本内心深处的恐惧被自我促成,风雪呼啸中追溯往事,从丧母到“杀”父,是欲望之下细微的罪恶循环,是无法反演回“原始”灵魂的残酷事实|所有内涵表达无不严丝合缝地相连相融,毫无割裂感地润于片中,而观众总能通过冷静的表象逐渐进入到人物心里——然后突然的反常剧情又彻底震惊并驱离观众,又进入下一个此类“影像循环”
老少配难免不堪的地方在于,老男人既要体面又要情欲再加上对自身physical不自信会共同催生出一种极为狼狈的吃相,既恋慕少女的青春活力又害怕无法掌控,于是诉诸冠冕堂皇的道理把后者禁锢起来,但自知假道学的虚伪是管不住人的,所以不安全感导致的脾气躁动只有当女主大病之后被截肢、完全丧失行动力,变成一个(跟他自己一样)残缺的欲望对象,才得以抚平—正好印证了开始不久说的‘想要一个忠诚的女人,最好折了她的腿好让她待在家里’—恶臭啊。但让老男人不曾料的,经年怀恨的少女最终会变得铁石心肠,就算是在她最困难时候的救助也换不来期待中的温情回馈,只有无尽的冷漠。一个曾经不信神的风烛残年男人最后在与一群教士的冬日晚餐中取慰藉,人去后的杯盘狼藉空镜头在营造气氛上精准得让人毛孔悚然,冷寂的下场真的是这段畸恋最好的注脚了
看完心里涌上莫名的悲凉感。养父既是父亲又是丈夫的角色带给了特莉丝塔娜双重的压抑,在身体上占有在精神上控制,所以在特莉丝塔娜初次见到同龄人便情窦初开,与养父越来越疏远。没有两个东西是一样的,两个柱子她可以选出最喜欢的,两条路她可以选出走哪条,但是养父的这两个角色像两个枷锁一样牢牢的锁住了她,对于养父的怨恨也潜移默化成梦中的人头。慢慢地她从懵懂的少女变成了饱经摧残的女人,从顺从养父到与爱人私奔最后又回到养父身边,在面对哑巴的挑逗下她已然没有任何遮掩,这时隐喻蒙太奇出现,圣女形象毅然崩塌。电影里布努埃尔依然是批判资产阶级,养父这个资产阶级的人虚伪充满控制欲但又有自己的原则,令人又爱又恨,最终悲剧收场。结尾神来之笔,在镜头一次次倒放中我们又回到了一切的开始,人的一生不过如此,仿佛一个注定的轮回
在DVD时代没有仔细看过的大师的系列電影,也正好借住今天的高清或者2K 、4K修复技术等重新再看也是一种赏心悦目的重温经典。《特丽丝塔娜》 又名: 红颜孽债 是 导演: 路易斯·布努埃尔 1970年代的電影也是他的以女性为主要角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是《女仆日记》 和《白日美人》 而后两部都是由法国電影国宝级女演员 : 凯瑟琳·德纳芙 主演 虽然这部是描写刚刚丧母的少女的爱情故事但是演员与剧情的女孩子应该有一定的年龄差距,而不是和前面一部《白日美人》 婚后多年的家庭主妇相似。电影从 特丽丝塔娜 丧母开始,而她妈妈把她托付的老男人又对她产生了觊觎,而她碍于生计只能是屈服和默许,電影含蓄的画面让这段不伦之情显得很暧昧和文艺。之后,美女遇上少年,自然与老男人脱节和撇清关系,但是她没有
布努埃尔大师“女性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另外两部分别为《女仆日记》和《白日美人》)。不同于前两部,电影既没有采用不可靠叙事也没有采用“首尾相接”的梦境结构。而在这个时期——其实恰好是导演超现实主义电影炉火纯青的阶段,却反其道而行之,用可靠的情节本身来达到布老一贯的对资产阶级的揶揄批判,本身就很超现实。片中对资产阶级丑恶嘴脸的刻画相比导演之前的电影只增不减。借用纯洁少女在电影里的“蜕变”来反衬资产阶级的顽固;女主面相阳台外面袒胸露乳与圣母像剪辑在一起的蒙太奇既暗示了纯洁少女的彻底堕落又毫不费力地嘲讽了宗教(真可谓一石二鸟);电影在最后突如其来的倒序蒙太奇中醍醐灌顶般的陡然高潮……
4.5。“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枷锁可以是外界给你的,但很多时候是自己给自己安上的。特丽丝塔娜追求自由,却逃不脱内心的羁绊,从最初的纯洁善良到最终的冷酷无情,结尾处那段恰到好处的闪回做了总结。导演在电影中表露的感情是复杂和犹豫的,他既不喜欢传统守旧且散发出陈腐气味的洛比,但又对他倾注了大量的同情。屋外漫天飞舞的雪花,屋内一个老人和三个神父围炉夜话,走廊里显得急促不安的拐杖敲击声,这一切仿佛预告着旧世界末日的到来,但是新世界真的那么美好吗,至少这部电影没有给到我们正面的答案。
一朵莲花层林尽染的经历,褪去了原先的纯洁,染上了人生的斑驳。女性三部曲的收尾,对于中产阶级生活的嘲讽一如即往,但是对于布努埃尔的认知已然不在仅仅局限于超现实主义的大师,对于现实似乎在其眼中已经透析,更像是一张X光片一般,简单的所谓中产阶级的讽刺真的已然是狭隘了些,细究之下,布努埃尔已然先于后辈们透析了人心、情感、欲望,而且这一切还和道德没有关系,似乎是有意识的回避人际关系所负累的道德观念,将探讨中心始终放在人个体本身(无论是宗教信仰、情感、性欲,最终还是在人本体之上)
与《维莉蒂安娜》类似的人物关系,同样也放弃了超现实主义,但不同的是《特丽丝塔娜》的人物经历了更长久的跨度和更彻底的转变,人物强弱关系的扭转以及随之而来的行为反差,使人物在这里真正成为“人物”而不仅仅是某种符号或者道具,这也让影片超越了布努埃尔惯常的、几乎阵营化的阶级批判,上升到了一种对人生的悲悯,其实这一次布努埃尔的表达是相当柔软的。另外值得一提的,这应该是布努埃尔的电影里化妆最精细的一次了,前半段的凯瑟琳·德纳芙也是我目前看过的最漂亮的凯瑟琳·德纳芙。
与《维莉蒂安娜》类似的人物关系,同样也放弃了超现实主义,但不同的是《特丽丝塔娜》的人物经历了更长久的跨度和更彻底的转变,人物强弱关系的扭转以及随之而来的行为反差,使人物在这里真正成为“人物”而不仅仅是某种符号或者道具,这也让影片超越了布努埃尔惯常的、几乎阵营化的阶级批判,上升到了一种对人生的悲悯,其实这一次布努埃尔的表达是相当柔软的。另外这应该是布努埃尔的电影里化妆最精细的一次了,前半段的凯瑟琳·德纳芙也是我目前看过的最漂亮的凯瑟琳·德纳芙。
(8/10)恐惧与欲望。乱伦式的畸恋,父亲强烈的占有欲,是特丽丝塔娜的梦魇与性压抑的形成,她选择去“外遇”(反抗)就是对于自我的一种肯定,与洛丽塔的出逃是相似的,极致的占有导致义无反顾的挣脱。数次想起金基德的《弓》,还有韩国伦理片的“淫乱”情节,布努埃尔真是启发后世。以及他对于潜意识梦境的着迷可见一斑,回到床上,进去梦境,超现实主义的场景,呈现恐惧与欲望。(凯瑟琳·德纳芙真是美到极致)。
3.5;布努埃尔“女性”三部曲第三部。有点《维莉蒂安娜》糅合《他》的感觉。影片由1892年的同名小说改编,布努埃尔本来准备在62年就拍的(在拍完维莉蒂安娜之后),但是由于剧本一直过不了审,于是改拍了《女仆日记》;一直到69年,审核放宽了才完成了此片的拍摄。《白日美人》的女主角凯瑟琳•德纳芙在此片的表演也是非常出彩,完美地演绎了女主前后两个阶段的性格转变。
布努艾尔特别喜欢写一些奇奇怪怪的分裂的人,都身处原罪论影响下,都是畸欲的共谋,转身又是自己社会人格的奴隶,无穷无尽。虽相似也总有细微区别,特丽斯塔娜的性格是分阶段发展的所以才呈分裂状。她和养父的角力情节简单,有意思的隐喻似乎也不少——双方行动力和精神力似乎一直错位的进行彼此交替?看布努艾尔后期作品真是享受啊。。。走位、运镜、剪辑都是细腻流畅也不显摆。
布紐爾作品。Catherine Deneuve 從少女演到中年。女性自覺,專斷的父親形象,以實際空間禁錮身體與心靈。大鐘響聲,無預警進入噩夢,仍然是虛實分野模糊的剪輯技巧,後段兩次重現。情人與丈夫,想到《青樓怨婦》,但似乎是不同的掙扎,望與情人遠走高飛,卻放不下舊生活。敞開上衣,某種達觀心境。對應心理狀態的殘肢,愛與恨。大雪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