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萨林(弗朗西斯科•拉瓦尔 Francisco Rabal 饰)是一名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上帝的神父,他放弃了教堂里优渥的条件,心甘情愿的前往环境十分糟糕的偏僻村庄布道。然而,纳萨林的虔诚却并没有换来应有的尊敬,因为帮助了犯下了谋杀罪行的妓女安达拉(Rita Macedo 饰),纳萨林遭到了信徒的唾弃和教会的驱逐。
然而,纳萨林并没有放弃信仰。安达拉的好友比阿特里兹(玛格•洛佩兹 Marga López 饰)的姐姐的孩子身患重病,请求纳萨林的祝福,奇迹发生了,孩子的疾病竟然神奇的痊愈了。就这样,安达拉和比阿特里兹成为了纳萨林的信徒。比阿特里兹的前男友平托(Noé Murayama 饰)十分嫉妒纳萨林,对他进行了无情的污蔑和中伤。
第1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路易斯·布努埃尔
第12届戛纳电影节国际奖路易斯·布努埃尔
《纳萨林》下载观后评论: Un étrange réalisme embrase cette fable cruelle signé Bunel autour d'un prêtre trop pur pour ce monde corrompu à vouloir faire du bien partout qui n’entraîne que des désolations là où il passe jusqu'à ce que le doute s'installe en lui-même. Le pessimisme saisi par une ambiguïté troublante ne cesse d'ébranler nos perceptions évangéliques aux élans contradictoires dans un environnement hostile mais réel dépourvu d'humanité.3.5
看惯了布努埃尔明里暗里对宗教的嘲讽,再看这部,怎么都觉得对信仰描绘有其他的意思。与《维莉蒂安娜》对比很有趣,相同宗教人员身份,却有着不同信仰结局,如果说维莉蒂安娜是最终窥破现实,信仰崩塌,纳萨林则完全是始终坚持如一,并在最后如遇“神迹”,这一迥异相差,成为研究布努埃尔本身看法的最大入口,另外也体现出顽固的社会性别归属——神只能是男性。作为入选梵蒂冈推荐宗教片目的影片,可以很直接的看出,宗教在当代处理信仰与科学的立场。本片也是布努埃尔绝少真正“嘲弄”底层的电影,标志性的嘲讽中产阶级不提,即便作为叙事动因的《维莉蒂安娜》里也有现实性的人物依托,绝非嘲弄,但本部内的底层,作为宗教信仰中愚昧的代指,被构建成了无视真相、盲目崇拜的面目,一定程度上算是布努埃尔的现实主义叙事,但更多还是作为衬托群体存在。
牧师纳萨林是一个现代版的耶稣,他有着坚定的信仰,在科学的基础上实施善行,哪怕自己挨饿受冻,也要将东西给予他人,替他人承受痛苦。但这些善行却没有赢得人们的尊重,反而害得自己的房屋被烧毁,成为了包庇犯,被教会开除了教籍。最后被世人唾弃被同行的犯人殴打,讽刺了社会的不可救药以及无法救赎。而阿特家人在寻求牧师帮助时,所有人都在祈祷,却摆出了各种异教徒的手势。阿瓦在病重时向圣像祈祷,最后逃走时将圣像烧毁。这些都体现了人性的自私,他们不是真正的信仰上帝,而是为了可以去病免灾。老神甫批评男主:你的行为不符合牧师的习惯,是在与教会作对。讽刺了现代宗教已经被离了最初的教义。男主在监狱里被殴打后,开始质疑自己的信仰。但在结尾一个老妇送给他一个菠萝,代表着上帝依然在,男主获得了回报。也说明还有人有信仰,实施善行。
运镜、剪辑的衔接技巧无可挑剔,时有灵光闪现。老塔真是执着的喜爱这个题材,在教会愚民还有圣者之间的长久积怨上死磕——当然布努艾尔的凶狠本色没有因为题材普遍而收敛:宗教三部曲的基调是在暧昧里笑里藏刀蔑视一切。并不觉得他对纳萨林给予了多少同情(纳萨林自身也多次承认信仰的节节败退)对于不理解圣者的世俗势力,不见上帝而魔鬼遍地的社会,甚至是追随者,布努艾尔可是完全不留情面揭露这群吸血而不自知的精神力寄生虫,比针对教会的陈词滥调更猛烈也更有趣——在这种无神语境下,婴孩得救的奇迹情节无疑是最复杂的,我甚至看作和《卡》中“佐西马长老尸体发臭”这一悲剧性巧合是同质的——虚无的魔鬼在巧合和臆想中繁衍喧嚣。该作也非纯宗教题材片,布努艾尔安排了一个微缩的乌托邦,容纳天真无比却格格不入的三个阶级,最终也只得各奔其所。
宗教三部曲第一部。其实内核初具公路片雏形,很有意思。LB在讽刺罗马天主教的同时,似乎又肯定了信仰对人精神与灵魂的正面作用。而片中牧师一角最妙之处在于,他不为常人所理解的安贫乐道、独善其身、随遇而安并非出于愚忠、傲慢或自利——他明知收留罪犯会连累自己,他明知寄希望于靠祈祷治病是迷信,他明知与女子同行会招致非议,他明知“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人是得不到公正和正义的”,但他仍然无惧无畏直面一切苦难,甚至自责于无法区分蔑视和宽恕。他就是罗曼·罗兰笔下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英雄。我不同意某条短评将结局解读为悲剧,在我看来三人都获得了救赎。比阿特里兹不想要爱,只想感到被爱。安达拉珍惜爱,但更希望这个世界能惩恶扬善。牧师踏上的是朝圣之路,最终也在一个菠萝中见到了上帝。他们都各得其所了。
6.9。布努埃尔“宗教三部曲”第一部。本片叙事平稳,沉稳的风格、严肃的宗教主题,尽显大师级别。男主是个虔诚的牧师,哪怕自己没鞋穿、没得吃喝、身无分文也要救助苦难者,他对染上瘟疫的人也无所畏惧,毅然决然深入疫区帮助患者,即使明知安塔拉杀了人也依然决定帮助她,但就是这么一位对上帝信仰无私奉献的人,却惨遭世俗的迫害与小人的诬陷,最后还锒铛入狱遭到别人毒打。当他救助患病小女孩时,小女孩的家人一边祈祷上帝一边却比划着异教的手势,而安塔拉在受伤时向着上帝模型祈祷,逃跑时却用上帝模型来点火,虚伪的信仰与自身的遭遇冲击着牧师的心灵,对上帝的信仰早已世俗到不堪入目。
8.5,第十五部布努埃尔,在宗教三部曲中本片虽没有维莉蒂安娜的嬉笑怒骂、西蒙的惊世构想但依然堪称杰作,除了几处衔接很妙外运镜似乎是墨西哥时期最为纯熟的一部。对宗教的态度可能是布努埃尔所有作品里最温和暧昧的但依然绵里藏针,而片中对底层人民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残酷与真实程度却并不逊于《被遗忘的人们》,结尾“上帝与你同在”竟让牧师更加彷徨,信仰者堕入困惑,卑懦者归于寄生,泼辣者困于囹圄,三人沿着三个方向风流云散却没有一条路通向天堂。
一个人若是执着于自己的信仰而完全不懂得变通,便很容易被愚昧凶残的现实所击垮,从而不断经历信仰的质疑与重塑,最可悲的结果便会是与他所认为的污浊融为一体。有时候角色扮演总是必须的,这世上除了自己不太会有绝对可信的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沟通和理解从来就不容易,还不如在不去奢求的同时保护好自己,反正早晚要和他们分道扬镳。变得伟大或许很难,但使自己变得崇高完全是可行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也可以是一种理想的入世状态。
电影根据西班牙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加尔多斯的纳萨林神父改编,剧情和内核还是遵照原著以抨击教权主义为主。原著作者深受克劳斯主义影响,男主也是捍卫自由和宽容的形象。片中神父遭受教会的打压,民众的诋毁,忍受愤怒,饥饿,贫穷,诽谤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把其铭记于心。原著中有一句话,书本不会有更好的教义和新的思想,它们只会把原有的思想搞乱。这可能也就是克尔凯郭尔所倡导的摒弃教条通过个人信仰的飞跃拥抱上帝。
好剧本。神父信仰至善而不作价值判断,这恰恰是放弃人的绝对自由,放弃了自我得以成形的边界,把自己献祭给了god,正如罗素所言,宗教信仰是一种放弃了自由意志的懒惰。但这并不是指认圣人的虚伪,只是批判他们在观念上的错认。他们的视角太过宏观,以至于超越了经济学和心理学视角的时空范畴,以求超越性的全善全德,但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是生活于“时间范畴”的此在,无可逃离。(又一部经典模板类作品
8.5/10。①如耶稣般高尚虔诚的教会信徒男主因收容反击杀人的妓女 为病重的孩子祈福(该孩子因此康复,女性B也因此崇拜他)两件事而遭受各种人(教会、世俗、B的前男友等)的打压。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他一度信仰动摇,但最终坚持了下来。②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光影/构图);教科书般的运镜/场面调度的丝滑优美感很契合角色们或崇高或精致的气质。③文本上有些段落比较重复/冗余;叙事戏剧性不够。
2020104 与以往对天主教及其代表辛辣的讽刺不同,《纳萨林》描述的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神父与一个“圣女”和一个妓女一同踏上旅程的故事,前者如圣母降临,表明他作为上帝奴仆的身份,象征着不容玷污的绝对忠诚;后者则是人间烟火,在他的身上也映射出人性的光辉。最终上帝主动离去,人间也被迫分隔,结尾处响起了布努埃尔惯用的标志性鼓声,他对纳萨林这个人物不再嘲讽,反而倾注了一股悲悯之情。
老塔的十佳里top3是《乡村牧师日记》、《冬日之光》和《纳萨林》,三位他最喜欢的导演,三部全是牧师题材。其实在思想的深度上,《纳萨林》与前两部是不能比的,但《纳萨林》的牧师是典型的俄国圣愚(老塔个人的目标以及他的电影里出现了很多圣愚),所以才深受老塔喜爱吧。而且我觉得老塔的风格在这三人里还是更像布努埃尔一点,喜欢插入超现实片段,没有太倚重言语(老塔说过他并不看重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