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舞台姐妹 谢晋
1940年代初,浙东某山村的童养媳竺春花(谢芳)因不堪虐待逃入某个越剧戏班,与教戏师傅的女儿邢月红(曹银娣)结为姐妹。不久,攻旦的春花和习生的月红双双成为戏班台
1940年代初,浙东某山村的童养媳竺春花(谢芳)因不堪虐待逃入某个越剧戏班,与教戏师傅的女儿邢月红(曹银娣)结为姐妹。不久,攻旦的春花和习生的月红双双成为戏班台柱。
戏班在绍兴演出时,当地豪绅企图凌辱月红,为掩护她,春花被人绑在桥头示众,邢师傅也被打致死,临终前,邢师傅嘱附两人要“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戏班到上海后很快唱红,戏院唐经理想借上演淫秽剧目捞取更多银子,被春花严词拒绝,但月红却贪慕虚荣堕落成为唐经理的玩物,姐妹因此反目,但两人的情分并没到此终结。
《舞台姐妹》下载观后评论:
勉强及格。以一对越剧姐妹花分道扬镳的人生际遇为主线,通过命运的对比体现政治立场:一个并未婚恋,似乎视舞台艺术生涯为归宿,并在左派记者引领下,投身戏剧对群众的教化工作中去;一个厌倦表演嫁给身份可疑的戏院老板,并在上海的政治斗争里沦为弃子。主线里的几个桥段安排的不太好,苦兮兮的上官云珠演上代越剧皇后,她自杀的结局似乎控诉戏班的无情压榨,但这个角色空有悲情状态而无来路,很扁平;而谢芳被反动派迫害也只是遭凶徒撒石灰粉,她很快就没事人一样痊愈了,这个戏码支撑不起来之后的庭审戏,毕竟事情太小了。写得最好的戏在前半段,谢、曹与戏班分别时就挺感人。纵观全片其实最重要的线索是谢、曹的姐妹情(庭审时达到高潮)。与《祝福》梦幻联动了,但这也暴露出17年时期创作选材的狭窄。谢晋拍法时尚,运镜流畅,外景美观,构图精确
曹银娣的小生太俊了,谢芳的青衣也美。谢芳的气质很好,刚毅果敢的气场很强,眼神也很利。故事糅合了袁雪芬,马樟花,筱丹桂等人的故事,对越剧有了更多了解后,看这个感触颇多。结尾竺春花回到当时被绑在柱子上的地方,背后的店铺挂着“湖桥镇百货商店”的招牌,这算不算一个小彩蛋,那梁祝里唱的就是胡桥镇上立坟碑。而且再看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这件事,其本质上是女性联合反对剥削和压迫的行为,也算是女性主义的一场运动。前半部分很好,浙东水乡戏台,乌篷船载着戏班流转,年年难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深切感受到越剧老艺人的艰辛和地位地下。后半部分让位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宣传,结局也被迫改烂,说什么唱一辈子革命的戏。政治就不要干涉艺术,1950年前后拥有一堆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的华东越剧实验团差点就因为演政治宣传戏倒闭。
以越剧戏曲曲目映射剧情发展,鲁迅祝福指涉黑暗无边,酷似地狱。结尾以开国后的经典作品白毛女指向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苦难的结束。革命女兰春花所代表的是无数的“小春花”,姐妹在请愿纸上签名时代表着无数姐妹正在团结一心,抵抗压迫。影片在视听上展现了上海周边农村以及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普通民众的烟火气息。摄影机的视角运动与剧情之间配合默契,在祝福演出结尾时镜头拉远大幕落下,两姐妹在法庭之上时,镜头将法官置于高大的位置之上,直到法官与法官之间的传信打破了法律所树立的绝对权威,这时兰春花替月红说话时将仰拍镜头给到了兰春花。谢晋导演在这部影片中同样建立了家庭伦理的叙事观念,兰春花是老班主收养的,待春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月红一样好,在老班主去世前让月红和春花清清白白做人,也是春花走上革命道路的根本原因
1964年的作品,前半部分真是惊艳到了,这运镜太洋气了,好莱坞手法、东方韵味与革命主旋律的奇妙糅合。“马不能落磨坊,人不能落戏坊。心强,命不强。”旧社会优伶的浮草人生拍得非常动人细腻,直接导向后半部分的女权革命过程。“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马克思主义、鲁迅等指引下,女性有对联合团结去推翻比别人更沉重的枷锁、对新社会重新过活的更强烈的渴望。舞台姐妹情已融入在广阔的革命热情中(很想知道被时代剔除的更私密欲望的部分)。谢芳舞台上身段婀娜,舞台下却正气凛然,跨度很大。曹银娣演的怯懦和贪生则拿捏得当。戏份奇少的上官云珠巨星风范难掩。以及记录下来还未几变化的宁绍平原水乡风貌。然而电影中的“春花”只是理想化身吧,而且接下来现实中迎接她们的还有更让人不解的历史进程……4.8
四颗星)伶人的破碎感在上官云珠身上尽数体现,“春花”“水花”“月红”从三组带有脂粉气的名字中就可以映射出三位女性的命运,但不同的是后者有被新时代洗礼的机会,可上官云珠饰演的过气伶人却如梦如幻影永远停留在了旧时代,导演将灯光和镜头聚焦在角落的“水花”身上,仿佛带有怜悯和批判般,镜中的迟暮美人双眉紧促,面带愁容,死后留下一张单薄的状告条,“小春花”和“祥林嫂”两组女性前后对照了女主人公,电影中的叠化镜头不仅铺垫时代,也映射人物命运主题,令人深思。吴侬软语的加持下使影片风格更加鲜明,不喜欢结局的主旋律处理,但也算完整的落幕。
比较经典的双人物对照式叙事,竺春花和邢月红二人从穷戏班来到大上海,竺春花始终恪守“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的箴言,同时又因别人介绍逐渐走上左翼文联之路,主唱鲁迅的《祝福》剧,最终也在新中国成立后加入宣传队,主唱《白毛女》,而邢月红逐渐迷失在繁华之中,嫁给唐经理,又被当做对抗竺春花的棋子甚至替罪羊,解放后回到家乡,最终与竺春花团聚,要重新做人。本作前半部分比较好有女性的独立和觉醒,其后有一些政治宣传的意味,谢芳的表演有一些模式化,略显僵硬。
重看,而且细细得看。谢晋导演电影厉害的地方,就是能将历史的状态融入到人物的情感纠葛中,在越剧文化,以及城乡对立的叙事中,女性间的情谊拍得博爱却深沉。《女篮五号》也是这样的”现在“ 与 “古代”的反衬和对比。虽然有很多政治思想在里面,以“忆苦思甜” 突出现在的”革命“和”美好“,然而这种叙事,其实对如果想做”主旋律“影像的人还是有借鉴意义的,起码,比拍《战狼》的意义大多了。。。
能在那样的环境下拍摄这样一部电影,谢晋真的把舞“跳”出了应有的美感。江南水乡的民族化影像和配合得天衣无缝的越剧唱段。虽然最后不免归入主流政治,但是谢晋厉害就厉害在能拍出自己的艺术特点,不让人厌烦不让人感觉到喋喋不休地说教。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尤其值得学习,跳脱出那个年代对于人物角色非黑即白的描写,赋予其立体的人物内涵。姐妹之情真诚动人。谢芳老师长得就是一张革命的脸庞。
两姐妹的表演都很优秀,放现在是金鸡双女主提名的水平(吊打现在一众金鸡水后)。当然最难忘最令人心碎的还是上官云珠的表演,角色虽小却被她赋予了灵魂,最后一部作品的结局竟和其人生的结局如出一辙,最后的镜中绝望凝视更是令人心碎。影片前半段的精妙被后半段强行加上的浓厚的意识形态毁了,这么zzzq的结尾竟然还被批为大毒草真的是无语。。。
一流的服化道和布景,修复后的胶片质感如画般沉郁动人。流畅的调度、对镜面与后台空间的运用能看出谢晋不仅导演基本功很扎实,还有自己的想法。谢芳的正义凛然女战士风格这次用对了地方,曹银娣将邢月红的虚荣和软弱表现得很到位,上官云珠在短短几分钟的戏份中尽显演技。在高昂的主旋律下还藏有若隐若现的同性情节,真是非常大胆前卫。
春花久久地凝视着墙壁上挂着的祥林嫂,那一刻,她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也同样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这是谢晋电影中非常有特色的人物内省的和精神升华与转变的镜头。相比较而言还是更喜欢谢晋后期的作品。当《祝福》被禁演的时候,其做出了一个关于这部影片一个巨大的预言,而这同样也是关于中国电影的一个恐怖的、无处可逃的预言。
上官云珠对镜自照意无穷,李纬这个角色想起了严俊,其他演员们因为角色单纯所以演得都有戏,但有时就变成脸谱,一脸过早的天日昭昭看不下去;六十年代就已经无法恢复上海风貌;口号和法庭戏难看;《舞台姐妹》的“演一辈子戏”遇上《人·鬼·情》的“很痛快”,经过的是不可说的年代,现在也不可说;人该有不同的活法儿
谢晋的民族美学,将越剧和民族觉醒融合的很好,传统曲调上开出的新花。竺春花、小春花,还有越剧十姐妹,女性群像的联合观之感动,置于今日演艺界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既少意志坚定的春花,又无愿改正的月红,更缺接纳一切的大环境,认认真真做戏,清清白白做人,今日又有几人做得到?想到这部电影后来的事情,长叹息。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