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部摄影干事赵蒙生(唐国强 饰)被母亲动用军界的关系外派到连部担任指导员,实际是为转正做准备。赵的到来让连长梁三喜(吕晓禾 饰)推迟了探亲假,滞留连部理顺赵蒙生与战士们的关系。炮排排长靳开来(何伟 饰)心直口快,对赵蒙生这种“军营公子”强烈抵触。连部的气氛一时有些紧张,既因为军队内部的问题,又因为山雨欲来的战争。不久形势突变,连队准备南调参与对越反击,赵母在最后关头试图拉出儿子反被军长公开做了反面教材。赵蒙生无法忍受内心的煎熬,随部出战。靳开来临阵升任副连长,而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职责,梁三喜的突击连在战斗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他本人却为搭救赵蒙生牺牲。战斗胜利了,撤离前线的战士们很快发现战争对心灵的考验远没有完结……
本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获1985年金鸡奖最佳编剧、男主角、男配角、剪辑奖等多项专业褒奖。
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提名)
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谢晋
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高山下的花环》下载观后评论:
上学期学现当代文学的时候老师提到了《高山下的花环》这篇小说。这部电影我一定要给五星(太催泪了呜呜呜)几点想法:1.解构与建构。单一的宏大敘事会遮蔽掉历史背后的很多东西,这部电影的亮点是着眼于“小历史”,展现每个个体在对越战争中的不同表现——梁三喜,北京,指导员......都个有特色。在这样一场几乎“不被承认”的战争中,很多人做了无名英雄。他们是历史的边缘人物,但难道他们就应该被人遗忘么?(想到兔叔讲《上阳白发人》时提到的那个被时代抛弃了的女子,“外人不见见应笑”,谁为她的青春买单呢?就像谁应当为梁三喜等人的牺牲负责呢?)2.梁母在坟前讲依次叙述三个儿子的死,这一段太催泪了。想到《石壕吏》:“二男新战死”。3.在战争面前,每个战士都是平等的。北京,指导员,梁三喜,靳开来......
某驻地连长梁三喜为等待军政治部调来的指导员赵蒙生推迟了探亲,谁知高干赵蒙生下连队几月只为曲线调动。牢骚王炮排长靳开来怪话连连。部队接到紧急军令开拔至中越边境,赵母将人情电话打至前指雷军长手中,雷军长的公开批评令赵蒙生羞愧难当。靳开来火线提拔为副连,为干渴难耐的全连战士砍甘蔗不幸踩雷。占领无名高地后梁三喜为救赵蒙生中弹而亡。凯旋而归的赵蒙生等人荣获一等勋章,而犯了纪律的靳开来却连三等功都未评上。烈属们赶到部队,唯有梁三喜的家属徒步而行迟迟未到。赵母指责雷军长忘了当年的救命之恩,当得知牺牲的小北京竟然是雷的儿子后感到震惊。梁三喜的老母亲拒绝连队官兵的帮助,执意掏出省下的路费替儿还债。目送载着梁母和妻儿的军用吉普远去,雷军长庄严敬礼。
当代最好的国产战争片,没有之一。70年代末生人,这部电影上映时没关注(当时太小)。高考前偶然看见父亲买的李存葆小说原著,进而第一次完整的看了电影,对人生观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军人同时也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棱角的生命,这在之前的国产战争片里是从来没有的。尤其是当时的年代。男孩子小时候都或多或少的喜欢兵器一类的玩具,雄性遗传的好斗基因从小就喜爱看战争片,直到看过了《高山下的花环》,对战争态度大变,或者从某个角度来说,这部片的洗礼帮助我从新认识战争 ,重新思考对一些不太了解事物原来肤浅的认识。雷军长摔帽子那段虽然有点脸谱话,但在那个年代已是不易的突破了,谢导的魄力名不虚传。
我是从小看着这剧照长大的,在我家几扇卧室门上边的玻璃窗里,贴了很多电影剧照,但是我不确定电影名字都叫什么了,当年甚至不知道这都是电影宣传照,现在房子都已翻盖,老门也早已不知所踪了,都有哪些电影也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其中是有这一部的,记得还有一个唐国强与朱琳等诸多美女的大合影,两排人,唐在前面一排中间坐着。而这部电影本身已美的感动的让人窒息,多么美好多么纯真的年代,多个画面让我热泪盈眶。估计也只有那么纯粹的年代才能拍出这样纯粹的直击人心的电影,如今,在如此浮躁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是再难出此等感觉的影片了!!
整部电影没有刻板的描写和生硬的说教,本来以为是一部宣传电影,结果真是非常惊讶,因为它实在是太写实了,没有特效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全是强烈的情感和战争的残忍,许多细节让我非常感动。尤其看到“中国大米(ChinaRice)”和“1974-4”的生产日期时候,我觉得这一切都太复杂了,战争太复杂了,它可以告诉你一个国家的问题所在,也在历史上留下了狠狠地一刀,原来反战和爱国是一致的,那些真正可爱的人安睡在远方,如今的一切没有他们,可能全是断壁残垣。“老金,咱们把这点酒喝了。”“来,烈士陵园见!”
第七部谢晋。如果在战争后的故事处理上再简洁一点,整部影片真的是堪称完美;部队中各色人物的刻画主次分明,为后面的战争做出充足铺垫,真挚的战友情、温馨的家人情、赤诚的爱国情在抒情与写实的协奏中一一展现,同时对于政治现实和文革历史或明或暗的揭露体现出谢晋大胆又不失深刻的个人表达,战争部分以小见大的手法运用甚妙,战争的残酷和家属们的伤痛令人动容,反战思想呼之欲出,美中不足在过于冗长的收尾;无论是在内容还是思想都是中国战争片不可多得的精品,至今能与之媲美的思来想去大概只有《集结号》。
青山有幸埋忠骨啊这部电影还是很忠于原著的,把一些问题,一些丑恶暴露了出来,并毫不留情地打大耳刮子!连长,玉秀,梁大娘,靳开来,靳的妻子都太让人心疼了…靳开来救了全连队,就是因为砍了甘蔗,被上边逮住这点不放,没有军功,若不是赵蒙生有能力越级反映,靳开来就只能没有一点回报,没有一点安慰地这样死去!靳的妻子多么无助,多么寒心吧!原著应该是赵蒙生把自己的军功章给了靳的妻子…还有小柱子对自己父亲说自己负的是轻伤,他父亲摸了摸被子然后掀开一看,小柱子的两条腿没了…这个画面真让人泪下…
谢晋80年代的巅峰之作,个人觉得是国内最好的战争片之一,30年后的芳华远远不及此片,战友兄弟情,友情,爱情,对国家的赤子之心的炽烈而朴素。此片的思想性在当年还是很超前的,如果放在今天大概率会被禁映,批林批孔,文革倒行逆施对国家的影响,高层的特权,虽浅浅提及,但尖锐的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影片后期烈士带血的欠账单用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来撼动人心,满山的坟茔将普通战士的牺牲凝聚成一部英雄史诗!时光荏苒,这段历史都还将影响整整一代人。
2020/8/20 22:41之前不太了解谢晋导演,没想到碰巧又看了他的一部电影,思想得到了一次升华。说实话,我也有些赵蒙生初期的毛病,很是惭愧,现在的年轻人思想上的软骨病很是普遍啊,我该好好提升自己了。好故事就是这样涤荡人心,这样的故事才是为人民群众子弟兵拍的。唐国强老师在这部戏中的转变与他现实中戏路的转变竟合上了,多好的演员啊,把赵蒙生在几个阶段的不同演得细致入微,怪不得之后能演出诸葛亮那么经典的角色。敬佩。
在斗鱼看的,第一次看谢晋导演的电影,修复后的画质特别好,片长很长,描述了对越反击战的战前,战争和战后。现在看来当时的战争场面有点差,而且有些地方也没有正面拍摄,比如踩地雷。这部电影应该是《芳华》前唯一一部描写对越反击战的电影了,而电影后半段有些拖沓。演员方面很多当时的新人,现在下戏骨,唐国强,斯琴高娃,倪大红等等。说实话,我真没感觉到多好,我心中也就7分多一点吧,7.3吧。
前三分之一铺垫人物关系塑造人物形象交代前因后果。中三分之一聚焦战争状态,以牺牲美化前面那些有缺点但可敬可爱的人,后三分之一关于成长与救赎,贯穿首尾的唐国强饰演的高干子弟觉悟了。试图弥合党与群众,高干子弟与普通士兵即党内阶级的矛盾,落脚点放在普通士兵的牺牲高干子弟的觉悟上,但是缝合得还是不太好吧,群众还是很难有连长他们家人的思想觉悟的吧,生死与荣耀当然是生死更重要。
想起那首《血染的风采》,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中国军人血染的风采,向英雄致敬。片中反映的好多问题到现在依旧很尖锐,而现在,我们电影的表达空间却还不如以前,每年的优秀电影也屈指可数。文艺创作要想深入人心,就得直面历史、直面现实、直面问题、直面人性,不能隔靴搔痒、畏首畏尾,更不能讳莫如深、闭口不谈。就像赵蒙生对他母亲所说的,“咱们离开人民太远了”。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
梁三喜对赵蒙生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你们都涌到部队里来,现在感到吃苦了,又削尖脑袋要回大城市”。“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小北京连发两颗臭弹没有动静,被敌人打死了。梁三喜一看炮弹上的日期是1974年4月,怒吼道“批林批孔,批他奶奶的”!靳开来说:“打起仗来,还是靠我们这些庄户孙”。“提拔我为副连长,战前送了一个送死官。”“我是噘嘴的骡子卖个驴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