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聚焦于1920年代的早期好莱坞,电影工业从默片发展到有声电影时代的过渡时期。本片聚焦于一对男女主角的事业与情感,并追随了这一时期其他三位虚构角色的起起落落;他们都有各自的历史原型。
1926年的洛杉矶,墨西哥裔移民Manny(迭戈·卡尔瓦 饰)作为打杂工来到Kinoscope制片厂高管举办的放荡狂野的派对工作,在这里他邂逅了来自新泽西底层的金发女孩Nellie LaRoy(玛格特·罗比 饰);她刚来到洛杉矶,狂放粗鲁,却又野心勃勃,希望在好莱坞成为一个电影明星,而Manny也对她一见钟情。
参加这场派对的还有当时已声名大噪的中年男演员Jack Conard(布拉德·皮特 饰)和华裔女演员朱菲(李丽君 饰),还有尚在打拼的非裔爵士小号手Sidney(约翰·艾德坡 饰)。在派对上,Manny还结识了Jack,并在后者的引荐下来到了电影的拍摄现场工作,并因其过人的工作表现而受人赏识。同时,在片场的另一边,Nellie也因其惊艳的舞蹈和表演而被发觉,拍摄了一部让她声名鹊起的无声电影。
在后来的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上映,这永远地改变了电影工业与好莱坞的格局。Manny把握住了时代的机会,逐渐成长,成为了电影制片人;Nellie却因为自我放纵,无法再跟上有声时代的步伐,逐渐沉沦,被制片厂要求强行改造。Jack因其表演能力已不再适应有声时代,进入了备受煎熬的中年和事业双重危机。朱菲因其同性恋身份,无法再被日趋保守的好莱坞包容。Sidney成为了黑人爵士音乐片的演员,却被要求“把脸涂得更黑”以迎合刻板印象。
在此之后,五人的命运都急转直下。声貌诡异、行为变态的洛杉矶的黑帮头目James McKay(托比·马奎尔 饰)因Nellie欠下的赌债突然介入,打断了Manny的美好人生,电影也在此时进入一种黑暗的氛围。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似乎在此逐渐消逝。那些曾经在影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也在变革的阵痛中被历史抛弃,在时光流转之下被世人遗忘......
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提名)
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第80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音乐/喜剧片(提名)
《巴比伦》下载观后评论: 8.0,看完有点南柯一梦的感觉,颁奖季看的第二封写给电影的情书,第一部是《造梦之家》。类似于《好莱坞往事》,但是更疯狂,更荒缪,更无厘头,恶趣味。其实主线还是讲的是好莱坞发展史上几个不同的人物跟随其兴盛的故事,没有很明显的故事线导向,中间插入了好莱坞从默片过渡到有声时期的历史,拍摄方法的转变,有点百科全书科普那种意味了,开头的荒淫派对场面给得很够,但是感觉有点调不起来情绪,不知道是罗比的表演问题还是怎么的,背景音乐和画面的配合度跟导演之前的作品比起来稍微次一点,但是总体还不错,导演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爵士乐。前面的各种荒诞,滑稽,粗鄙,暴露的镜头和对话太多了,那种放荡不羁,狂野,道德松懈的20年代好莱坞氛围感营造得很好,比较共情的还是后面对电影史的混剪致敬,风流总有消逝的一天,但电影魅力永存。
达米恩在视听方面是绝对的天才,多线叙事、交叉剪辑、变焦镜头、长镜头、场面调度信手拈来,信息量如此饱和的长镜头在影片中还是多次出现,感觉可以教绝大多数导演怎么拍长镜头了。用一种非常疯狂、脱离现实的方式讲述了好莱坞的往事,有的台词癫狂到像是昆汀执笔,眼花缭乱的视听下掩藏着电影行业辉煌背后的残酷真相。前面非常非常好,但也许喜剧的局限性就在于此,疯疯癫癫到最后,我想给你谈现实和共鸣,观众却仍然沉浸在前面的疯狂当中难以达到和片中人物一样的情绪状态,所以只能通过炫技般的剪辑来引发共鸣。我承认从火车进站到圣女贞德蒙难记,从戈达尔到卡梅隆确实会让人心头一震,但是人们感动的始终是电影本身,而不是面前屏幕上的东西。达米恩在拍摄长片时总感觉无法收敛住,爱乐之城的8分钟蒙太奇将其抬至新的高度,这部就差点意思了。
一流的调度,一流的剪辑,一流的光影三个小时视觉盛宴 达米恩·查泽雷带我们回顾了20~30年代的好莱坞,从来不缺酒池肉林和纸醉金迷,百年前无声片到有声转变期,四主角及好莱坞最早众生相、制片厂都有历史原型。毁灭前有多繁华后就有多凄凉,癫狂喧嚣都淹没在历史中 看到很多评论说最后的一段蒙太奇跟导演一整部都在表达对过去电影黄金时代的一种怀念相博 不如说导演还是把希望寄托在了新的一代年轻的电影人身上,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电影业的担忧,数字化时代,短视频的兴起将“最精华最经典”剪辑到一起,却将更重要的整部电影和故事都弃掉了。无疑是现今时代方向和无法改变的未来,数字网络时代“老电影”死,“新电影”生 不过看到最后泪流满面的男主我也被触动了一切繁华终将落幕我们无法阻挡时代的退潮,电影留给我们的,却是永恒
最好的关于电影本身的电影,全然没想到查泽雷能把整个30年前后好莱坞世界的台前幕后还原得如此好(全怪瑞恩·墨菲害我太深)。中间的《爵士歌手》已然高潮,而结尾的《雨中曲》更是神来之笔:你习惯性地把前面Jack和Nellie的“I love you”三连当作致敬,但现在它们成为了《雨中曲》的致敬本源——还有比这更巧妙的将虚拟角色融入现实历史的处理手法吗!而真正的高潮还在后面。查泽雷真的爱电影,当然他最爱米·高·梅·歌·舞·片!“终有一天胶片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但每当电影放起,我们的聚会便会再次开始……许多年以后,孩子们会看到你的电影,把你当作他的朋友,尽管他出生时你早已驾鹤西去”。我们都是那些孩子,感谢所有造梦之人|Ps.有趣的细节致敬实在太多了,但短评已然写不下了……
2022最后的盛世美颜巴比伦看完了,还真得长舒一口气呢,艳丽到天旋地转。5个主角从默片的极盛到极衰,有声电影的时代试图上车,但终被抛离。跟时代没有关系,都是自己的选择。每一个出口我们都会把选择合理化。我们都会遭到时代的碾压,会媚青,会媚新,会愤恨,会怀疑,会守旧。我们都会合理化自己行为,我们也终将到达彼岸。我们找不到标准答案,也许努力后 求而不得,我们才会看清,我们不是被抛下,而是有属于我们舒适区,和时代和解,和衰老和解,和不服输和解。爱所拥有过的和当下拥有的。里面很多精彩和荒唐的好莱坞瞬间,我不允许你们错过。导演写了最繁花锦簇的情书给电影,且我们都能读懂。 但是大象喷??和女主呕吐的部分和《悲情三角》中的呕吐,让我不理解导演们对这种情节的情意结是什么?
太精彩了!!达米恩·查雷泽导演用了「癫狂」的190分钟近乎完美地呈现了一出史诗级别之电影发展史。剧本流畅、表演丰富、质感写意,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原来真的有人可以将内容做到如此丰富的基础上又能热闹非凡秀外慧中别具一格,原来电影真的可以用「每一场戏都是高光」的平行排列毋需轻重取舍。既能够饱含对于业界高层现实的荒诞「讽刺」,又别有意味的致敬着所谓荒诞背后推动艺术发展的耕耘与探索。以行为带动情绪,用夸张映射现实,不同的命运走向牵拖着梦想与现实的「断舍离」,每个人物的惨淡收场亦是大千世界各色各形的终极奥义。不知道查导如此精妙绝伦的呈现究竟动了谁的奶酪?只晓得这一届失去《巴比伦》的奥斯卡BP名单在我心中完全可以用「黯然失色」来形容亦不足为过。
三小时长片,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影史神作,喜欢的人一定会赞同它是史诗级的,最后那段剪辑封神,真的震撼又感动。它既是疯狂又荒诞的R级大尺度喜剧,又是浓缩的上世纪20至30年代电影艺术发展史,因为故事就是电影从默片时代到有声时代的转型,以及这种社会背景下主人公们的生存状况。尽管全片穿插很多可能引起生理不适的重口味内容,后半部分也因为想讲的东西太多有一点冗长拖沓,但成片质量还是相当高。喜欢罗比演的女主还有华裔女Fay Zhu,而且里面的所有爵士乐和服装都超级美,直接致敬的有声音乐电影我能看出的就包括《爵士歌手》和《1929好莱坞滑稽剧》,以及结尾《雨中曲》,年度音乐片
歇斯底里的逐梦盛宴,华丽袍子下的血与泪。结尾又是查泽雷经典的电光幻影般的剪辑,不过在lalaland早已被感动得一塌涂地的在此片的感受力就弱很多了。另外一个方面说,迷影剪辑确实很容易获得观众的好感,但三小时的时长多少有点为长而长的意思,查泽雷在表现上确实有他独树一帜的风格,电影语言也是十分好莱坞工业水准的那种,唯独讲故事和谈感情上面是不是欠点火候?所以同时也非常容易给另外一群观众感觉到作者不真诚和不会讲故事。不管如此,我还是挺喜欢这个主题,致那个早已隐入尘烟但永远不灭的狂躁的热烈的时代。想起科长那篇文章——“好莱坞是一个混合着鲜血和荣耀的永远触摸不到的梦。”
【A 】达米恩用他出神入化的镜头调度和一如既往用心的爵士配乐,从开篇纸醉金迷的酒池肉林到后面深藏幽处的暗昧之所,在默片转向有声片的电影工业时代变革中,用三两角色和他们的电影生涯,把二三十年代好莱坞人事物在观众面前解构得一干二净。三十年前为人戏谑的爱情桥段,三十年后却让人看得专注痴情,这是时代的变化、工业的进步、审美的变迁。这饱满的三小时不仅是旧好莱坞的回忆史,更是献给电影产业发展百余年的情书,结尾的混剪随着鼓点与泪眼,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技术飞速发展、艺术永世留存,未来每一个关于电影的重大节点,皆等待着你我去见证。
6.9/10 一出关于“电影梦”的好莱坞往事。该说不说,前半个小时最癫狂的荒淫派对看得人昏昏欲睡,电影名的大字幕还没出来就一度以为要完犊子了。开始片场的drama部分节奏非常对味,中段的“斗蛇”也算得上精彩,然而最令我舒适的竟是布拉德·皮特行将自杀的几分钟。导演达米恩·查泽雷身为一个80后,怀着一颗cinema时代终结的暮年之心来拍这部影片,真是难为他了。因此,结尾的究极混剪往好了说是自我致敬式的缅怀电影史,往坏了说是破罐子破摔的拔高立意,正如全程拿腔拿调的叙事和表演-空有一番华丽的姿态,内核是空无一物的自恋和拧巴。
来小镇的第一张电影票。期待周一。//第一次在大银幕看R级片,竟然睡过去两次…(时差没倒明白 在英文不能完全听懂的同时还贪心法语字幕 对类型电影疲惫是铁律??)不过最后的影史回顾混剪尽管略显突兀,第一个登月科幻闪过、第一只刀片划经眼球、第一首《雨中曲》响起时,还是跟随男主想要热泪盈眶。望向戏里疯狂的好莱坞和戏外前排星星点点白发苍苍的法国老人,会暗暗为把它作为来这里第一部电影的选择赋予意义。//好莱坞聒噪,但它允许疯狂;电影虚幻,但它容纳无尽的梦与想象。//另,“法国人在影院场场映后都会起立鼓掌”好像不很真喔…
男二长得像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和基里安墨菲的儿子??哪有??️哪就有我。继承爆裂鼓手的镜头配乐、抓人眼球的高饱和色彩制成绝佳的电影史诗,在电影里告诉大家怎么拍电影的电影从《日以继夜》开始我就一直看不腻。着墨于默片向有声片转变的时代,有色人种性少数群体,各种口癖的无法适应于有声片拍摄的演员。隐藏在酒精,可卡因,party之下的high class对演员的剥削,白人对有色人种的歧视,演员们用血泪书写的屏幕史诗。“what happens up on that screen means something”
4.5。当初都说查泽雷扑了的时候我还是选择相信了他,工业水准绝对顶尖的一部戏,没有觉得三个小时很长或多拖沓,反而看出为了时长减去了很多情节。开篇序幕最佳,party那一场的执行比爱乐之城的开场堵车戏要复杂得多,有了如此强大的序幕也就对比显得结尾的混剪确实有些业余且没必要了。其实理性评判是四星水平,单场戏拿出来都是很好的,可惜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查泽雷总能在每个段落中落实奏效的处理手段,私人情感 0.5。另:Justin这次奥斯卡最佳配乐如果再陪跑我真要开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