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将聚焦美国传奇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的生平,重点讲述他在1961-1969年间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月者的过程,同时也展现出人类在这次史上最危险的宇宙探索征途中所付出的难以想象的国家与个体牺牲。
影片根据詹姆斯·汉森的传记作品《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的人生》改编而成。
尼尔·阿姆斯特朗,是人类历史上首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他1930年出生,2012年逝世,是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宇航员。在美国航空航天局服役时,阿姆斯特朗于1969年7月21日成为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宇航员,也是第一个在地球外星体上留下脚印的人类成员。
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达米恩·查泽雷 第76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女配角(提名)克莱尔·芙伊 第24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最佳影片(提名)
《登月第一人》下载观后评论: 奥斯卡夺冠热门导演达米恩的新作,再次找来这之前配合默契的高司令,继爆裂鼓手和爱乐之城之后的又一力作。与之前不同的是,这部片子作为人物传记类,风格比较偏硬核写实,不像之前的鼓手激情澎湃或者爱乐浪漫奔放,整部影片的感觉和风格就像阿姆斯特朗一样,比较克制和深沉。对于这个人类的一大步,大概的概况我们都从小了解过,但是看了电影才能确切的体会到人类这一步迈的确实不易,不仅消耗了大量金钱和时间,更是对宇航员们生命和意志的锤炼,登月的成功是建立在许多宇航员牺牲的基础上。作为传记电影来说,把很多桥段设计成第一人称视角的方法非常讨好,让我们有一种过山车似的体验,体验到宇航员的伟大探险精神.而且这真的是一部细节堆积的电影,导演把每一场景都精心设计一番,让我们时而感受到太空的浪漫、幽静与窒息,以及伟大的使命感。
查泽雷选了一个非常私人和容易共情的角度来叙述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那就是较少触及爱国主义,国家大爱这种叫嚣热血的角度,而是聚焦于尼尔阿姆斯特朗从家庭出发的心理刻画。影片用较长的时长,耐心地叙述了阿姆斯特朗因女儿去世的家庭变故而将这种悲痛化为工作的力量,从而参与登月计划选拔进而入选培训,到最后登月的过程。在此期间,他经历了新生儿的降生,同事的牺牲等等情感曲折。拿到别的导演手上用常规拍法可能会着重呈现阿姆斯特朗训练的过程,登月时再来个欢呼雀跃,但查泽雷真是不同。之前还在用略微煽情的配乐,等真的到了月球上,一切都平了。音乐停止,镜头不切换到地球,只看到阿姆斯特朗一人静静将脚印印在如沙的月球表面,然后将女儿的手镯扔下,头也不回返回飞船。那一瞬间你就明白,导演用两个小时所铺垫的情感力量在哪里了。
前80%全是令人昏昏欲睡的平庸戏,却是高司令的演技巅峰;最后20%终于有点看头了,万万没想到高司令的演技却崩了。我佛了。达米恩一向最占优势的调度和剪辑,这次远没有他的两部前作出色…不,应该用“烂透了”来形容。在一个登月传记片的语境下,达米恩的右派政治倾向稍有克制,但依然微妙而绝对: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一心工作的父亲和一心持家的母亲;新闻中一个法国女子用英文表达对美国的狂热崇拜;对左派(抗议的黑人)进行了象征性的短暂描写并且没了后文,给观众一种“人家都想着登月、想着全人类了,你们左派还在纠结底层边缘人群吃不吃得饱,还在一口一个whity搞反向歧视”的印象。从个人和家庭的视角切入历史性事件,乍一看新颖,实际上根本是无用功:既然这样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看纪录片呢?68 /100
在局促的驾驶舱里,航天器升空时剧烈的震荡,引起的金属撞击声,不稳定的仪表盘,模糊甚至让人眩晕的画面,并配合航天器里外不同视觉,制造出一种禁闭的紧张感,当失去对航天器的控制,拨弄各种仪器也失效下,更让旁观者紧紧捏一把汗。突然,航天器冲出天际,从舷窗看到蔚蓝星球,瞬间进入一种孤独的静谧。这两种情景,拿捏并拍得非常棒,影片并没渲染登月第一人的丰功伟绩,比较全面介绍阿姆斯特朗的生活。“我的一小步,人类一大步”,在冷战下,太空竞赛,牺牲和破碎多少家庭,集全国之力(在美国很难想象),才能在月球上印下人类第一个脚印。尼尔凝视月球,抛下女儿凯伦的手链,如释重负,NASA也卸下舆论压力,美国松了一口气,赢得对苏联“星球大战”一场重要胜利。“冷战”没转化成“热战”对人类是幸运的。
你永远可以选择从两个角度去讲故事,要么极大,在可以想象的边界,宏观地无限展开;要么极小,就抓住一个情绪,往人的心底越钻越深。这电影是后者,大量的主观视角和特写将观众封闭在私人空间内,以此在既定的历史事实下也能营造出紧张感。而集中于个人情感的视角放在这样一个带着强烈科学色彩以及种族历史的背景下仍然成立并且突出,镜头锁定的不仅仅是尼尔,更是全人类的缩影,他们执着于登月——这个仅对人类有意义的,看起来荒谬无比、无聊透顶的痴想。但每当看见飞船滑进无垠宇宙的画面,总能给我以颤栗,那是人类终极的宿命,对未知的好奇、敬畏、惊叹和追求,让他们永不止息地前进,向着更远、更远的彼方驶去,直到时间和空间的尽头。有什么比这更动人呢?
人类的伟大壮举被拍得如此忧伤和沉静。于美国登月是与苏联争霸的航天竞技,于世界登月是对茫茫宇宙的探索,于阿姆斯特朗而言,是他的职业选择,承接着他痛失女儿的哀伤,寄托着牺牲队友未完的事业。他沉默寡言却笃定执拗,不妥协不和解。头盔上映出孤单的影子,远处的队友欢脱的跳跃,寂静且毫无生机的星球,这就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壮举。尘埃落定,脑中闪现家人的影像。留下手链,这一片宁静的大陆,放置着最深沉的爱和思念。电影拍出了一些诗意,尤其是最后着陆成功的镜头。尽管围绕着"登月"和“人”来写,但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太简单了,整体显得没什么变化。男主跟女儿的互动和记忆的闪回,让我觉得有降临的影子。不得不说,忧伤沉默的高司令,非常帅!!!
完全ojbk,没有废镜,光这点干爆迈克尔·曼不是问题。男人意志的磨砺,需要支撑前行的压力,需要坚实稳重的后盾,也需要登高望远的气魄。最失语的是,一个曾肝肠寸断的老司机驾轻就熟完成起人物转变也太他妈强,不愧把男人味一点不落地全甩了出来。克莱尔·芙依的选角非常精准,我发现挺进好莱坞后她的角色从没有糟过。妻子其内心戏的描绘不比尼尔弱多少,这个角色选择了最好的演员。探索求知有人的地方就有光,电影注重的主题浅显易懂。视听的出色足够带我获得并投入进无法自拔的魔力当中,极度强悍超常规,导演对他自己手法的自信使人根本揣摩不到懦者的心机。最好的电影见证了伟大的导演踏出去的步伐,我会庆幸万分感受到过神一样的气息!
看完才了解到原来登月这么困难,不单只是技术吧,还有政治压力,舆论压力,更是对宇航员极大的心理考验。同伴都死完了,只剩下自己为了一个似乎不可及的梦想去努力,最后的最后,阿姆斯特朗好像已经对离别和悲伤麻木了,所以终于登上月球的时候,看到了那一片静寂的时候,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已经不再是后人能再所体会的了。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这背后是多少技术人员的钻研,多少宇航员的牺牲,多少家属的眼泪。人类要去探索什么,不是因为它简单,也不是因为它困难,我想,只是因为对未知的敬畏又好奇。期待着未来,人类能掀开无尽宇宙神秘的面纱。最后的最后,少一星是因为某些特效有点假,双子星到阿波罗的叙述也转的有点生硬
他有一双一直望向月球的眼睛,we need to fail here so that we don't fail up there. 尽管it’s a political rush job.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not because it's easy, but because it's hard. 丢下女儿手链的那一刻,他是不是也留在月球了。看到有影评说他独自对着月球坑发呆是真实发生的,当时一度测量到他的心跳达180每分钟,原因未知。
人类首次登月51周年之际,也是全国影院复工复映第一日(媒体声势真耗大;北京并没有排片)、上影节开票日,观看这部《登月第一人》。这片子居然这么新!两年前而已!怪不得画质不错。还以为六七十年代的呢,和登月时间混一起了。在船舱视角那些,看得人是真憋闷,幽闭恐惧症都要犯了(我并没有)!人类为什么那么热衷飞向太空呢?难道不就是为了探索而探索么?!宇航员真挺伟大的,但这片子真是看困了我。男主原来是高司令啊!女主也眼熟。小屏幕看,略有点可惜了,不过估计大银幕国内近期也不会放。今天还是李小龙去世47周年。优酷APP投屏
用登月这一最美式主旋律的题材,拍出了最反美式主流价值观的题材。首先是反个人英雄,尼尔不是英雄,只是个人,宇航员对他来说只是一份用来忘了过去的工作。其次是反大国自豪,影片展现了登月的巨大代价,美国人民对此的反对疑惑,背后的政治争斗冷战背景,以及对于人类的意义,唯独没说对于美国走上世界老大的象征意义。甚至在月球上的场景也集中于尼尔个人和人类突破而不是那面政客最关心的星条旗。最后是反美式家庭观,尼尔的关心从来不是与妻儿,而是那个故去的女儿,一个被美国人认为是英雄的人,却是在标准美式直男最爱的家庭中和我归属感。
整部影片的拍摄手法、色彩风格和叙述风格包括配乐,完完全全都是我的菜。配乐的力量直达内心,又冲往泪腺。只是看这部告诉我一个道理:有的电影是需要一口气看完的。而且,这部片子很适合在影院安安静静,从头到尾。由于我观看的不连贯性导致对剧情并不深入,影片前一个半小时完全没有入戏,直到最后一个小时才被触动。至于演技,很绝,真的很绝,以及一开始我就是冲着克莱尔来的,我爱她!!高司令很帅哈哈哈哈,演技真的惊艳。本来想给三星算了,但是最后一幕,这个收尾,是我最爱的时代英雄与人文关怀啊!btw最后最后还有彩蛋啊啊啊啊
作为传记片来说中规中矩,但还是有其出彩的地方。前半段有点沉闷,但对于丧女之痛、火箭事故、民众质疑的表现还是处理得不错,关于登月的后半段越来越引人入胜,配乐非常大气,看到后面会觉得很激动。作为美苏太空竞赛背景下的双子星计划和阿波罗计划,背后染上了几位航天员的血,和多少航天人的汗水和心血。佩服Neil他们能拥有踏上生死未卜的旅程的勇气和踏足未知之地的决心。电影最后还能呼应到开头,大概整部电影其实都在说,在丧女之后心如死灰一心投入工作的Neil,在荒凉而孤独的月球表面上终于与自己内心的痛苦和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