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绝代艳后 索菲亚·科波拉
根据安东尼娅·弗雷泽的书作改编,讲述了一位风华绝代的女性——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传奇一生。虽然出生于奥地利皇室,贵为法国王后,锦衣玉食
根据安东尼娅·弗雷泽的书作改编,讲述了一位风华绝代的女性——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传奇一生。虽然出生于奥地利皇室,贵为法国王后,锦衣玉食,但她却是历史上受非议、误解和谩骂最多的女性之一。 玛丽·安托瓦内特是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的女儿,14岁就入主法国凡尔赛宫,19岁成为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影片展现了法国大革命前凡尔赛宫内种种的颓废、奢靡与阴谋。挥霍无度、放荡不羁的玛丽王后,导致法国在18世纪七八十年代债台高筑,从而最终导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君主制的推翻,而玛丽王后本人也于1793年10月被送上了断头台。 凡尔赛宫水晶灯闪耀,衣香鬓影,上流社会的贵族们常在这里举行宴会。但是在今天则有所不同。它将决定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一生,今夜是法国太子迎娶玛丽·安托瓦内特为妻的大婚日子。 玛丽·安托瓦内特为奥地利公主。出生于1755年11月2日,拥有一头金色波浪卷秀发,嫣红的双唇,吹弹可破的雪肌,迷人的双眼,被誉为奥地利最美的公主。年仅14岁的她,美丽迷人的她,成了奥地利与法国险恶政治之间的牺牲品。1770年,嫁给了年仅16岁的法国波庞王室的太子,也就是将来的路易十六,成为了路易十六的太子妃。 14岁的她哪里能想到自己的未来将在这动荡不安的乱世和自己的感情之间浮浮沉沉。 14岁就当了太子妃,19岁成了法国皇后,有着太重太重的责任和压力在玛丽的肩膀上面,这些责任都等着她去面对,要与比她年长的贵族夫人们应对,懂得在这奢华浮靡的凡尔赛宫生存,要适应奥地利与法国政治间的勾心斗角,的确对直率热情的她的确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路易十六是个木讷的男人,温文儒雅但是却不善语言,整天只关在铁匠房,冶铁是他的最大兴趣,温吞的他无法博得玛丽的欢心。玛丽未尝过恋爱的滋味,她知道自己不爱这男人,在玛丽心里,他只是自己的丈夫,这是她对路易十六唯一的感觉。。 16岁那年,一个男人在玛丽的生命之间掀起了大波澜,这男人的名字叫做菲尔逊,一个瑞典的贵族。据说他们俩在扮装舞会中相识,依照规定,太子妃不可随便外出,但是就是在这场宴会让她认识了菲尔逊伯爵,菲尔逊有着幽默风趣的特性,机智迷人的又同时兼具政治长才,还可以带兵打仗,多才多艺又深具领导能力让玛丽深深着迷。对于整天面对不善于说话而且木讷的路易十六的玛丽而言,菲尔逊的出现在她的生命点燃一道光。于是,她终于知道恋爱的滋味是怎样,她喜欢菲尔逊,为他着迷,也和他之间发展出一段恋曲。 皇宫的苦闷让玛丽想找个宣泄的出口,除了与菲尔逊的恋曲之外,她积极寻找娱乐,所以她参加很多皇室外的宴会,乔装偷偷摸摸让她享乐其中;与生俱来的美貌和贵族优越感,让她对服装鞋子珠宝需索无度,因为从小生长在皇宫之内,不懂人间疾苦,国库都让她拿去做衣服,买珠宝,还有赌博,因此有了历史上著名的“项链事件”,法国人称这个奥地利籍的皇后为“赤字皇后”。虽然后来证明“项链事件”的玛丽皇后是无辜的,却让她声望下跌,而且这时候法国的民间正在酝酿一股反皇室的气氛,玛丽这时就成了众矢之的。 法国大革命的期间,一堆人说“把那个奥地利的女人赶出去”“杀死她,她是魔女”“都是她,害的我们这么穷”,皇室这时又不肯召开三级会议,民怨越来越高涨,这时路易十六与玛丽打算逃出法国境内去避风头,菲尔逊帮助逃亡,但是却在法国边境维洛那被逮个正着,被押回巴黎囚禁,在路易十六被处斩之后,她也被交付审判而且送上断头台。她在被处刑之前,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还因此跟刽子手说声抱歉。《绝代艳后》下载观后评论: 脱节,很明显的脱节。作为传记片尽量求实与电影叙事节奏观赏性的兼顾的脱节,影片进行到50分钟,全篇的第一个矛盾点承嗣还没解决,甚至连解决转变的迹象都没有。这也引出了下一个问题,篇幅比例的失当,以为会有断头台前这位法奥女后的挽尊凛然,但结局是戛然而止,直接剪掉了这位女后一生中应该是最具戏剧张力的经历。还有就是人物转变的脱节,在发现无法取悦自己丈夫后莫名其妙地开始变得喜好声色,溺于奢纵,而且从片子展示皇后的生活方式我完全没看出这个皇后有多铺张浪费,其一度“沦落”到去自建的农场采带脏土的鸡蛋时,不禁让我发出了“就这”的心声,和那个瑞典军官的婚外恋突兀而没意义,而整个法国社会的变化仅仅通过底下臣官的口述显得空洞而自说自话。每个法国皇室成员在用到“exactly”的口头表达时我都会有非常强的出戏感觉,确实很一般
迷乱的美。以为结尾会是玛丽低头向桑松道歉,没想到却是她与凡尔赛告别后宫室内的一片狼藉,感叹万分。比较喜欢的场景是三场歌剧的对比,第一场她不顾礼矩,众人随她鼓掌,第二场她投身其中,国王带头为她喝彩,第三场她依然是那个她,周遭的眼神却不复从前。然后便是愤怒的民众高举火把围住皇宫,玛丽一身素衣立在阳台上,沉下身子来对人们行礼。她想表达歉意,但内心深处也许还是不明白要怎样才能平息人们的怒火吧。所以她说,“我的位置在国王身边。”读过法国大革命,你当然会说,玛丽安托瓦内特该死,但是看了这个故事,她的天真又会浮上你的心头,你也许会犹疑,嘟囔两句“她不过是生不逢时,被卷入了那个时代的漩涡。” 玛丽安托瓦内特一辈子都是个小女孩,她被宠爱得太久,做梦也做得太久,直到梦醒时分才发现,故事即将落下终幕。
剧情魔改的有些厉害,也可以理解吧毕竟历史本身冗长枯燥,各种人事物纠缠不清,想拍成电影不可能完全真实的重现那些因果律。但还是觉得魔改后的剧情里玛丽皇后人物太扁平了。那个会为母亲来信忧虑,为了延续皇室血脉稳固这场政治联姻发愁的玛丽跟传记里我读到的那个少女时期对除了玩乐之外所有事情毫无兴趣,远离母亲的管束,一心享受她玫瑰色人生的玛丽实在大相径庭。魔改后的剧情戏剧冲突加强了很多但是这些俗套的伦理剧剧情也失去了少女时期玛丽该有的天真与幼稚,也因此才没能描绘出玛丽在面对革命的浩劫时迅速的成长了吧,这本来是我最期待从电影中看到的。不过还是想说服装场景配色一级棒!后半部分偶尔会给我一种意识流mv的感觉,蹩脚的剧情被无限弱化,只剩下走马灯似的绝美光景的陈列,倒是非常符合我想象中该有的法兰西风情。
“It's ridiculous.”“Clap,clap.”“Dearest Marie Antoinette,”屈于政治联姻的奥地利公主 繁琐的皇室规矩 有点木纳激不起性欲的路易十六 来自母亲不断来信劝诫的压力最喜欢的是伴随摇滚乐开始的那段montage 让人眼花缭乱的鞋服 各式各样的蛋糕果盘 还有藏在一堆鞋子里的紫色converse all star 违反不能给皇室成员表演鼓掌的规矩 和Count Ferson调情 是离经叛道的她在花园里 沐浴阳光 卧在草地 怀抱野花 是最纯粹的她人民起义 火把照亮整座凡尔赛宫 她选择留下最后 坐在马车上 她还是像初到法国一般 透过小窗 看着风景...电影到这里 戛然而止 只留看客 万千思绪萦绕心头
前半部分是只有单纯可爱,后面的奢靡也是单纯可爱的奢靡。即使奢靡,我看到的也不是一个成放弃自我控制纵情享乐的成年人,看到的只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她做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后该做的,也是她能做的。身在宫殿,作为太子妃、作为皇后,不能参政,除了吃喝玩乐又有什么可以做的呢。从始至终,她的行为一直很得体,月支出超标,已经无法挽回,但她并未放弃捐赠,而是让自己的丈夫继续进行捐赠,后来巴士底狱被攻占,大家劝她出逃,她说我要和丈夫在一起,有困难要一起度过,她非常懂得婚姻的意义。历史说她奢靡,但看了片子,我认为这也许是谣言,即使她并不奢靡,国家穷了,人们还是会传她的不是,片中有特写,她未曾说过“那就让他们吃蛋糕”的话,生活也是,历史不很了解,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服化道美,超级美,前半部分美的让人沉醉。可越美,剧情就越空。索菲亚其实是有野心的,想从另一个角度来拍玛丽皇后的一生,但都像蜻蜓点水,哪一个角度都草草略过。最后就像一部走马灯似会动的时尚大片。试图以小女人角度去解读这个传奇的女人,最后只会更适得其反,格局太小。用摇滚乐作为配乐很新颖,表现了皇后的不羁与任性,却与她心中的贵族身份相悖,也与整个偏懒散奢侈的故事画风不搭。最后说一下邓斯特的演绎,缺少了心理上的变化让人对皇后的年龄产生模糊,感觉她的电影都在用同一种演绎方式,比如《处女之死》与《忧郁症》。
两星吧,很失望,为了一饱眼福来的,为了见见坊间盛传的“奢靡”,除了几个小孩很漂亮没什么好看的,是的,资金有限,但无奈我实在是无法将镀金漆想象成镀金,还有各种仿制的礼服,不知道为什么,失望以致于愤怒了,可能是连个像样的情节都没有交代清楚浪费了两小时吧,更不用说前一个小时都在反复强调生不了小孩的慢节奏。。。而且出轨那段真的很生气,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很亵渎。真的很想给一星,鉴于全片没什么经费最后革命连几个群众演员都请不起一个广角镜头都没有的可怜样,有礼貌的我就给两星吧。
浮华的凡尔赛宫,奢靡的生活,小公主从小到大的人生就像是被装裱好的画,供人观赏,膜拜,追捧,甚至是摧毁。虽然不能苟同王后的行为,但是并没有人告诉她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她的生活中早就定好了华丽夺目和政治色彩。天真烂漫的部分也不能代替这些部分。但是我真的……不太喜欢配乐……满满的美式味道,本身安静无bgm还能静静感叹凡尔赛宫的生活和后来的历史下场。但是bgm一出现反而破坏了电影的节奏………你在高级餐厅吃着西餐,突然场景一变,你在没事快餐店里吃着西餐……
法国王后玛丽前半生无忧无虑,天真灵动,透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单纯,或许是气质使然,后半生的堕落、游戏人生演的并不算出色,总觉得不适合她。尽管国王对她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她居然还要出轨,这是为了反映宫廷生活的无聊和堕落吗?总体来说,她是一位可悲的女性,14岁起就作为政治联姻的产物嫁到异国他乡,最后皇室们甚至将国家的衰落怪罪到她的身上。红颜祸水的论调在专制国家从未消失过。借用一首诗作结: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重看】凡尔赛宫实拍。科波拉有意用现代手法拍摄洛可可时代的法国宫廷,如假发、甜点、舞会狂欢般夸张浮华。关注的历史博主经常嘲讽其服装,但总是忘不掉极佳的视觉效果,小特里亚农宫的片段不亚于18世纪法兰西阿卡迪亚的呈现,KD和Schwartzman都羞涩可爱,路易十六夫妇还未真正准备好当统治者便被送上了断头台,最后一幕,王后套房里一片狼藉,水晶吊灯坠地碎落。
原来这就是历史书上那个被送上断头台的玛丽皇后。有意思的是,这电影像是给玛丽洗白,又像是不过是在讲述人的一生罢了。电影镜头展示的玛丽不过是跟现在高中生差不多的女孩,导演还特意给到帆布鞋镜头,而且配乐也大多是朋克摇滚,活脱脱一个天真、叛逆、爱剁手的十几岁女孩。很可悲啊,人们往往会将一个国王的懦弱无能和国家的衰败通通嫁祸到一个女人身上。
她也是个浪漫天真美丽善良的女孩子,爱笑,但是她背负着奥地利公主和法国皇妃的头衔,她抛下了所有的一切来到了异国他乡,和一个老实木讷的皇子一起生活,她没有孩子,开始萎靡奢侈,但是她只是个不到20岁的孩子呀。等她成为了母亲,退去了珠宝光鲜,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她已长大,却再也承受不了历史的沉重,这是她的悲剧,也是时代发展必然的悲剧。
服化道真的很美啦!凡尔赛的雕梁画栋,玛丽的裙鞋裤袜.....玛丽穿着简单的白裙子和女儿玩闹那一段好像mv拍摄现场?但是故事性不是很强,路易十六和玛丽感情的起伏也没怎么讲清楚,人物性格的转变也比较突兀,总之重点都在服化道上了。其实了解一下就知道,他们那一双儿女命运更加悲惨,路易十六的兄弟也落井下石,这些搬进电影可能更有吸引力吧。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