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春天的故事 埃里克·侯麦
珍妮(Anne Teyssèdre 饰)是一名哲学老师,一日在宴会上,她与娜塔莎(Florence Dare 饰)相识,也许是因为寂寞,两个本无交集的人成为了朋
珍妮(Anne Teyssèdre 饰)是一名哲学老师,一日在宴会上,她与娜塔莎(Florence Dare 饰)相识,也许是因为寂寞,两个本无交集的人成为了朋友。娜塔莎邀请珍妮到自己家里做客,后者欣然前往。娜塔莎有一个奇怪的家庭,父亲离婚,交往了一个年龄和自己相差无几的漂亮女朋友伊芙(Elo?se Bennett 饰),这一点令娜塔莎无法接受,同时,一条项链的失踪也加深了她与“后妈”的隔阂。珍妮的介入让这个家庭里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娜塔莎的父亲显然对知性的珍妮抱有好感,而娜塔莎也渴望能和喜欢的珍妮组成新的家庭。 对于娜塔莎的热情撮合,珍妮显得有些被动,她坚持听从自己内心的感情,不愿掺和到这个复杂的家庭中去。一次四人的乡村度假中,酝酿已久的矛盾终于激发了,娜塔莎同伊芙发生了争吵,而她吃惊的发现自己一直信任的珍妮居然站在敌人的那一边。她该怎么办?在这个春天里,友谊和爱情能否同时播下可以成长的种子呢?《春天的故事》下载观后评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法国春天氤氲着的是哲学思辨,是为人处世的礼貌、尊重与隐忍,它就像郊区外别墅生锈的爬架,散落一地的枯枝,和不让墙外觊觎的满园春色。开篇女主拿的那本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也很好揭示了后面发生的故事,以一串不翼而飞的项链为楔子,将珍妮、娜塔莎、伊芙三个人形成了互为因果的三角关系,而父亲的角色承到了一个核心转轴的作用,当每个人思考分辨自己以及他人的行为时,往往会不自觉将罪过迁移,哪怕称不上是罪过,我们总是过于敏感和自我约束,受害者幻想心态也日益严重,过于谨慎小心反而成了刺猬,不能拥抱别人亦不能抱紧自己,反而“大手大脚”地却意外打翻了装有真相的盒子。嫉妒、蛮横、动怒、理性、冲动、妥协,我们总是困在一个又一个囹圄,为何不推翻一切买一束香榭尔大街的紫罗兰,嗅一嗅春天的美妙滋味呢?
侯麦的电影如同伍迪艾伦的电影一般,充满知识分子的小资情调和喋喋不休的可爱对白,即使你再怎么不深爱,但起码你也不会讨厌,更有意思的是,侯麦的电影因其明丽的色彩和精致的构图,以及充满哲思的台词与故事,令其影片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与更加人文的厚度,最难能可贵的是无论主人公身处如何境况,侯麦从不展现他自己的道德评价,他只是单纯的展现,而绝不干涉或评判,我猜这一点也是他之所以被称作大师的缘故。结尾项链的失而复得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表明人与人之间往往因为隔阂和矛盾而变得容易互相猜忌,但其实生活往往就是充满了巧合和偶然,我们不应当带着主观意识去武断评判他人,多一份信任和理解,就能多一份真挚的情谊。
不是阴谋世界(欲望为实),也不是保守道德(欲望为虚),因为欲望乃虚构之实,主体不断组织出自身的欲望,主体同时也只在欲望换喻的滑移中闪现,失落的项链便是一个不断被填充的能指(女儿、父亲、父亲女友的不同说辞),而欲望总是对他者欲望的欲望(女儿对父亲/男友,父亲对女儿/女友,父亲对女教师),整部电影也不过是女哲学教师(纯粹地以他者欲望为欲望,对表妹、娜塔莎和娜父亲)面对他者(男友)“不在”后的屋内杂乱所显示的“在”的一次出神地迂回,没有谁有所阴谋,但这个不存在的阴谋又说出了所有人的欲望,更确切地说,这个不存在的阴谋就是欲望本身的存在形式。
看了最开始几分钟还以为这会是一部安静的电影,女主看面相也比较沉闷寡言,但她却意外的能唠。可惜我没找到法语字幕,不然更能领悟对白中的哲思。其他零碎感想如下:首先想在巴黎买套房,就按片子里那样装修;其次想有娜塔莎这样的朋友,虽然我不会开车,但可以跟她乘着地铁满城市转悠。而且我胳膊肘不往外拐,她看谁不顺眼我也一起骂,只要不撮合我和她爸就行;中途听她们谈哲学的时候切出去搜“tous les corps sont posant”,粗粗看完介绍并没理解,于是mark了一本《纯粹理性批判》。要继续看侯麦导演的作品。
在想这个剧本让伍迪艾伦来拍会是什么样,趣味性上肯定要多过候麦,对于哲学的讨论也一定会多设置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解构一下,但是候麦没有,他选择了完全沉浸在其中,就是这样的人相聚,他们有着完整严谨的一套生活秩序,对于自由、感情、人际关系的坚定态度。候麦就是隔在伯格曼和伍迪艾伦中间的那个点,他不升维度去俯视关怀,也不跳出局面旁观审视,就像高汤里的豚骨,煮啊煮啊煮,如果你能和他们共通,你就也想跟着煮,如果你单纯好奇这些人的生活,你也有兴趣拨开看看这一锅到底煮了啥;色彩很清爽,长镜头的节奏把握的相当合适。
看了侯麦的《飞行员的妻子》《沙滩上的宝莲》,再加上这部《春天的故事》,侯麦这种喋喋不休的话痨文艺片真不是我的菜。昆汀也话痨,我感觉昆汀的话痨很酷,杀个人要说一段圣经,特别有仪式感,满足人装逼的欲望。侯麦太生活了,两人不停地讲,如果没有节制,侯麦电影里的人能说到海枯石烂,这就显得有点无聊了。如果侯麦的电影,多一些有趣的情节,少一些对白,我可能会喜欢。因此侯麦的电影,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静下心来品一品。切记不要去想他的电影表达什么,把他的电影当做巴黎人的日常生活来看。
可以解开的误会是幸运的。各种法式小碎花,略显拘谨但清爽的发式,小巧的壁炉,年代久远的油画,琳琅书橱,木制上的浮雕,简单搭配的食物,柔软的沙发和绒毯,春天的花园院子和草坪,木制躺椅和咖啡,一树繁花,木框玻璃窗和金属线条的阳台栏杆。浪漫、轻松随意的爱意,哲学话题、古典音乐。生活里一场偶然的邂逅,伴随平常故事里波折的脉络,当生活再次回到起点,那些小欢喜既是浪漫的点缀,又是一次次认真的探讨。认真时可爱,宽容时动人。90年代的法国爱情故事。埃里克•侯麦《春天的故事》1990。
当时沉浸在丧失的悲伤中,开始思考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是我想要的,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我想要的。搜到一篇关于法式人生的日记,提及这部电影。于是,我带着新生的好奇,去观察他们的穿着(上短下长),他们的饮食(面包水果肉),他们的室内装修(桌子花),他们的对话(直接而又自我),他们的工作(文学艺术),他们的娱乐爱好(搭棚种花)。喜爱的一句话,“有时候想象力欺骗我,而我会完全迷失”。多少时候,我们迷失在幻想中,脱离现实,又不愿清醒过来。
四季里稍微平淡的一部,交谈之间,尽是哲学思想,正是极度平常,更让人心生敬意。珍妮灵魂里有花,前5分钟从空无一人的家辗转到借宿她人的家,丝毫不平淡。珍妮从不愿意住空无一人的家到接受的过程很奇妙。珍妮与娜塔莎父亲之间充满欣赏,抱有好感,却也不知后续,恰然停止,正如娜塔莎父亲说的:爱上你,我可以,但是我选择不。这种精神上的暧昧让人更是悸动。整体的确“话痨”得厉害,如果景别构图再好一些,会更好。
四人在家中吃晚餐时关于康德先验论的讨论其实正是这部影片一直围绕着的深层次主题先验论,即所谓在逻辑上先于经验,它是一种对知识的批判,一种纯逻辑上的判断,它往往受限于人的认知范围,道德伦理,感官能力和活动力,而最终也会因为后来(即经验)的新发现从而发生先验认知上的改变推及至生活上,这种[先验]往往也会导致误会与相互之间的隔阂,影片也对此有所表现;于是,影片最后的[自我反省]便成了矛盾化解者
非法闯入者在春天破门而入,恰好这三月里的人怀念着去年或者更漫长时候的夏天,两者在某种程度上进行着双向误会。谁的心里都有一些尘埃之事,搁在心里不敢动。我不能够将它们,这个属于他心里的山谷流萤和几度春秋水,抛至旷野,挖出心脏,曝晒干涸。我不要做让它们消亡的罪魁祸首,美好不应该消逝,也不该由偶然误入丛林的我踩碎。星子很美,歌很美,她嘴下的痣也很美,他心里的回忆更美,让人心生怜悯,教人说不得。
侯麦的故事永远有种树木、泥土和海的味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伤,委屈与欢乐,友情爱情只是表面的想通。年龄的差距使得他们的节奏明显不一致,尤其是娜塔莎的爸爸,初次出场时的精致,与后面的老态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娜塔莎也好,伊芙也好,还有我,那样的选择总是有足够的理由,我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不幸福。坦然热情和拘谨虚伪在整个故事中融合得太巧妙,妙却让人不适。如果你觉得心情阴郁,不如去买束花吧。
春天是诗意的春天的故事也是像诗一样美,有女孩酒会的相遇,有森林的爬山,有无意义的饭桌闲聊,有花园的下午茶...4处鲜花是亮点,女主给女孩儿房间和客厅换上白色和黄色的鲜花,在花园里关于紫罗兰水仙苹果花的闲聊,清晨阳台鲜花浇水,女主朋友留下的纸条,一束鲜花,以示感谢。看了前两部,春天的故事在花园,夏天的故事在海边,猜一下秋天的故事在公园而且有落叶,冬天的故事在大雪覆盖的屋子火炉旁。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