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小亚细亚的茫茫冬雪中,是看不见尽头的凄沧。小学老师萨密自比枯草,一直期待快将调职回城市的学校,但某日一封学生藏在笔记簿里写给他的情书被发现,衍生出他性骚扰学生的指控。梦想幻灭、同袍情谊恶化、其他教职员之间的窃窃私语,使得萨密临近崩溃边缘。直到遇见帮他克服难关的女老师,让这绝望的寒冬起了变化。
土耳其电影大师努里·比格·锡兰时隔四年带来新作,借人与人之间的伤痛和救赎,既自省亦警世。餐桌上一场群体与个人、抗争与妥协的意识形态思辩,更令人拍案叫绝。女主角凭此片夺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殊荣,成为史上首位土耳其戛纳影后。
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努里·比格·锡兰
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女演员米尔维·迪兹达尔
《枯草》下载观后评论:
纠结许久要不要去看这个又长又贵又远的电影之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三个多小时基本不感到枯燥,在有一定故事性的基础上,导演又任性加入了大段思辨(这里靠看字幕确实脑子跟得有点累,而且香港人的中文字幕翻得还是很有问题的),再用几个异想天开的镜头(用得很克制的特写、突然插入的摄影作品、男女主角的正面带关系对视、出现得毫无征兆的打破第四堵墙),保证你时不时惊坐起。剧本有编剧强烈的自传色彩,也看得出是几个故事拼凑的结果,但因此反而显得真实,如现实人生一样,没有固定的主题,随机峰回路转:一开始以为是《狩猎》——然后导演告诉你这并不重要——突然成了《燃冬》式三角恋——但这也不重要——最后是《三姐妹》一般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也许一切只是一场dress rehearsal,也有可能只是男主上床前脑补的内心小剧场。
hkaff PE / 荡气回肠,目前最喜欢的一部锡兰。再一次精准命中自恃清高却仅仅局限于愤世嫉俗的文艺中老年,但格局空前宏大。如果说锡兰影片的永恒矛盾是认知和行动之间“知易行难”的距离,那本片仿佛在讽刺那些自称是在“等待时机”的观望者。就算春天来临大雪融化,草也会一夜之间枯萎凋零。此外还将行动的无力感和整个的社会大环境联系起来,融入了更多的现实视角,也让讽刺更多了一份苦涩的内核。片中随处可见军政府(?)统治下的压抑氛围,就像覆盖整个山谷的大雪一般。并且还从袖手旁观的主角自身延展到真正的行动派与依然心怀理想的下一代,其中女革命者的形象就仿佛小女孩在雪中的侧影一般坚毅。片名很难不让人想到圣经里的“凡有血气的尽皆如草”。将生长凋零在这片险恶土地上的一代代人的命运比作枯草,让最后的喟叹显得尤为动人。
1.影片开头男主角从大雪中走近,没有生机。而下个镜头却是孩子们在大雪中玩乐。在学校场景中,画外音经常是孩子们的欢笑声。完全用声画就呈现出两组人物对立的心境。2.女孩在雪中的回眸凝视;广角镜头下人物的驼背背影和壮阔苍凉的景色。这是最具锡兰个人标志的两个镜头,也是全片中最打动我的两个镜头,就像帕穆克说的呼愁,一种忧伤的美。这是锡兰对于影像的天赋,也是最早让他闻名的原因。然而现在锡兰已经不满足于只塑造一种氛围。他开始像写小说一样写作,让演员说形而上的对话。某种程度上,比起塔可夫斯基,锡兰开始更靠近布列松了。他更注重的是影片要讨论的主题,而会对此产生干扰的情节元素就全部省去。一种完全严肃,不带有任何愉悦性质的电影。不是完全喜欢这部新作,但这毫无疑问是一部看完第二天还会在脑子里一直回想的电影。
枯草,即是像Samet一样在未知的地方荒废的人生,它在芸芸众生之中没有显露出任何之于人类社会整体的价值,却又充斥着对现实的暴戾与不满,Nurey虽然与Samet在辩论中观念不一,但本质上是同一类人,被现实的环境所束缚,只不过前者因为悲剧已经丧失了重铸人生信念,痛苦依旧无法消除,而后者希望借调职去逃避当下的生活、逃离一个艰难的环境,Kenan则是游离的现实沉沦者,既圆滑又聪明,是比较现实的人...人生的救赎没有答案,即使是像Sevim这样充满希望的新生一代,她对生活的激情与反抗,对爱的追求,总会有干枯的时候,到那个时候,她也会像Samet一样,感到失去意义,失去价值,这就是人生的悲哀之处,就像枯草一样,需要等待救赎的神之时刻。锡兰在这部电影中唯一令人遗憾的地方在于结局的德莱叶手笔。
又被锡兰虚晃一枪,每次出现凶器加冲突总以为枪声将会响起,结果他想讲的依然是人内心的战争。影像定格,梦回我身上穿的《24帧》。男人走出房间突然去到片场,想起很多人因为情绪容易紧张而不看电影,导演首次用间离手法让你紧缩的心抽离一下。男老师自以为救世主下乡扶贫:我给你们带来了文明。是的,给印第安人带来苦难的哥伦布当年也是这么说的。他说,你们没见过海就不要画海了,千万不要做梦!小镇的女老师遭遇恐怖袭击,男人一家被清洗,流浪狗被雪覆盖暗喻女学生被雪覆盖:你们永远做不了艺术家,你们努力最多换来更好地伺候资本家。心如枯草,身在沼泽,人人都想复仇。你我之间隔着深渊,所以彼此听不到对方的呼救。漫天飞雪逐渐消融,黄了一冬的白草从没有过春天,愿你在这片不尽受挫的土地上,像枯草一般忍受,一般活着。
2023.11.01. 太古城戏院,香港亚洲电影节。非常值得在电影院看的点在于它的摄影,在2.39:1的超长画幅下,一望无垠的雪景被拍的实在是太美了。两位女性主角和两位男性主角几乎是镜像对照的设定:独立坚韧又隐忍的女老师(拿下今年戛纳影后)和女学生,她们的对面是油腻虚伪又玻璃心的巨婴普信男,十分讽刺。电影最妙的一刻莫过于在两小时左右,在女主家里的男主去上厕所结果一把推开门竟然走出了片场、带着观众进入拍摄场地的后台,镜头就那样“走出故事”、跟着男主去了个洗手间再“走回故事里”,非常奇妙的蒙太奇体验。相较老马的《花月杀手》,我觉得本片的三小时20分钟长度的确更自我纵容,特别是风雪夜在小卖部的三人漫长对话/争议、以及男主在结尾处“强行升华”的漫长独白,没什么必要。
【香港亚洲电影节】3.5??。延续了锡兰一贯喜爱的知识分子题材,城市与乡村思维的剧烈冲撞,传统建制与自由主义的交锋,以及爱情欲望、理想幻灭的主题。大段大段的对话场景是免不了的,此次更紧贴潮流,抛出炙手可热的性骚扰及女性主义话题,与是枝裕和的《怪物》有意外的交集,看得出他这几年并非闭门造车搞创作。最深刻的转变是借助男主角的视角,去展现两个不同世代的女性,她们在思考方式,以及对待男性与爱情的态度耐人寻味。锡兰越来越擅长在情节剧结构里融入社会问题与人性的观察。然而,依然改不了他的说教口吻,在自恋、自责、自省之中反复徘徊。中间有一个打破虚构、暴露拍摄现场的蒙太奇让人眼前一亮。
(和红色天空对比了下,想改成三星了)最喜欢的一句来自女主,“你们知识分子明明可以做出行动,却任由自己迷失在不确定性中……你不做出表态,谁胜利了就支持谁。”走出电影院之后,突然很想哭,在电影中发现时至今日,还是憎恨虚无,可能也是憎恨着我自己。非常喜欢两个女主,尤其是Nuray,感觉像以前的我自己。纠结打五星还是三星,锡兰的台词写得真的挺好,画面调度也非常好,但有很长一段都在说教(可能是我太讨厌男主了太卑鄙了,整个故事很难说值得这么拍,sevim的几处转折没有太想明白,看短评我也想把这个自私做作男毒死,让他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hkaff
溝通或對話無法解決問題,它只能不斷製造問題,而錫蘭正是藉由這樣看似徒勞,甚或帶點悖論的反覆辯證,去思索人性的矛盾和複雜,一再地探問:我們能否超越人性、言語、地域、種族等的限制?捱過絕望的寒冬,遇見象徵希望的春夏?錫蘭給出回答或許令人沮喪:我們是微不足道的枯草,漫無目的地行於一片荒漠之上。但是,兩位女性角色——殘障的女老師和不服管教的女學生,則在言語的疲倦之外,帶來熱愛生活的動力,她們面對困難時的坦誠和活力,除了反襯男性知識分子的道貌岸然、自欺欺人,其實也是錫蘭本人的自我反思:比起喋喋不休的說教/自嘲,行動更有意義。
用三个小时酝酿许多人一生的厌男情绪,看到后面的我面部都扭曲了。男性习惯了作为上位者操纵权力关系,一旦他受到较之更高的权力的鞭笞,就开始变本加厉地向下施力。如果这种向下的力也被打破,他便无所适从。但是男人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如此善于编织一套对自己有利的叙事,甚至不惜牺牲同僚或是共谋者,也要拾回上位者的姿态。对于他们惊人的自洽能力,我们别无他法,只有不陷入他所设下的语言的圈套,随他做自己故事的主角,由他对干草直抒胸臆。看,他还得时不时主动打破那第四堵墙,才能解决一些生理上的毛病。
迄今为止最为激进的锡兰,也是最痛苦的锡兰。小知识分子无法与边远村庄的人沟通,而面对同样的知识分子时,也只是自说自话,沉溺在自我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同样是三个小时的话痨片,这部电影中的政治性表达比《冬眠》《野梨树》更甚,对于城市小知识分子与乡村村民直接的沟壑描绘得更加透彻,甚至在后段还玩起了超现实。在Samet推门走出片场的时刻,电影的密闭空间就被彻底打破了。这是锡兰对电影最暴力的拆解,也是他直接向观众展示电影本身即为他对知识分子自信自私虚伪的解读,将自身与角色融合的时刻。
4.5,锡兰从没让我失望过。开场十几分钟干净利落介绍人物关系和环境,之后是男主与学生、同行、异性的三段关系,知识分子男的自尊自负自私真是比女人失去的腿还重要。PPT的过渡算新鲜(?),几次转场的戏份也是写得一气呵成。两人周六晚共度一室几场戏的调度和安排看得我拍手叫好(更别提那打破第四面墙出神来之笔)。本以为异性回访戏已经锦上添花转成了男人视角的独立女性,没想到最后还有点题再翻番(不仅仅是完整剧本结构作用)。再结合这四个人应该更有社会阶层的隐喻,真是绝了。#DFF46
土耳其東部小鎮,保守似他的冬天似的嚴酷,但還好有鮮活和真誠在疲憊的守衛他們。兩位女性角色似那燈火,一直閃耀著,無論冬夏,她們用活潑化解著恢宏,弱勢蔑視著一切做作。男主或者其實一切男性配角都如此懦弱嫉妒暴躁功利,回望自己,原來我也多少如此可怕,忍辱或者甘於弱勢而思考如何前行似乎也從來未在我的習慣中⋯⋯p.s. 劇情略顯拖沓,尤其獨白,過了真的會令人生厭,還有中間突然跳出到場景中,感覺真的讓觀眾都做了丈二和尚般無厘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