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听说桐岛要退部 吉田大八
主人公前田由神木隆之介扮演,而前田暗恋的羽毛球部部员霞,则由《告白》主角桥本爱扮演。和前田一样,毫无存在感的吹奏部部员亚矢由大后寿寿花扮演。《听说桐岛要退部》下
主人公前田由神木隆之介扮演,而前田暗恋的羽毛球部部员霞,则由《告白》主角桥本爱扮演。和前田一样,毫无存在感的吹奏部部员亚矢由大后寿寿花扮演。《听说桐岛要退部》下载观后评论:
部活是除學習之外大概日本學生最重要的事情,我也是去了日本之後才瞭解到部活的意義。在日本生活,要空気読める。社團內有先輩和後輩之分,社團之外也有校園霸凌的歧視鏈條,從體育部到文化部再到オタク。沒看電影前有生活經驗,但之後電影卻和經驗有echo。桐島自始至終未在電影中出現,整個學校為之變化。菊池等三人每天打籃球等桐島,另外兩個漂亮的女生則等他們的男友。桐島的消失打破了此平衡。梨纱是個花瓶,菊池被常被霸凌的前田說カッコイイ卻哭了。無關長相,人要做什麼,想做什麼,是誰,要去哪裡,是否正在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才會attractive。桐島消失之後,大家都變了,這是好的事情。部活要因為自己熱愛才繼續下去。
为了松冈和爱看的,颜狗也不容易啊……看过东出昌大俩片都是对女友爱理不理,话少的万人迷,帅是帅球打的真一般。认真的想法是,虽然高中是球社的,也有所谓小团体,也喜欢电影,也是对什么都没有执着的迷茫,却因为任何一个特质都不能完全带入而喜欢不起来这部电影。不是桐岛,却也不像替补那样努力,天赋的差异有什么好说的呢?所有的事难道不是因为喜欢才去做的吗。而且我身边优秀的人也不尽然志气高昂,也不存在所谓万众瞩目的一人,女子团体的疏离感我一直觉得是一种类似于糟糕的婆媳关系的,被错误的继承下来的“习俗”,任何一个跟上现代化潮流,知道女生不再是男生附属品的女性都不会屈从于这种刻板印象而勾心斗角
这部电影的叙事手法和坂本幸太郎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极端点来说,基本是一样的。两者都是通过描绘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视角,来使观众自己理性判断,摸清事情的全貌,给予观众相当大的自由权,不被单一视角所讲的故事束缚。电影一开始就给观众抛下了“桐岛”的谜团,虽然一直到电影最后,桐岛都没有出现过。但“他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在“寻找”桐岛的过程中,无辜受到牵连的旁观者、电影宅——前田,对桐岛的退部其实无动于衷,甚至抱着热闹心理的纱奈,对好朋友桐岛的离开感到不知所措的宏树,等等。我们都可以从这部校园电影,从这些人物的不同心境找到自己。
“戈多”不会来,但等待者总可以做些什么。电影旬报00年代十佳之一(不过这个貌似列了不止十部)非典型叙述方式。把同一时间按不同的视角各描述一遍,既能补充单一视角无法体现的情节,又使群像戏里的各个人物形象鲜活起来。天台上小心翼翼的偷看太戳我了。对电影部男主的印象越来越好,最后在天台对话时到达顶峰。边缘人的执着总是很让我共情。只要为了自己拍的电影和自己喜欢的电影产生联结的几个瞬间就足够成为坚持的理由了。“他说不可以有流血场面,难道他身体不流血吗?”“你喜欢昆丁的哪部电影."“死很多人的那部。”“他每部都死好多人。”
其实并没有桐岛。从桐岛退部事件以后抽丝剥茧的展示的是所有人物间微妙的连系。我们也一定感受过吧。在我们的青春期,在那个每天历经无数日常的校园里,每个人都巧妙的在自己的位置上扮演一个能够胜任的角色。轻易说着迎合的话,随便的放弃自己真心想做的事,隐藏一切渴望的心意。望着别人的光芒,低头看着课桌上的双手,像永远写不出题目的答卷那样也找不到未来的出路。所以这里没有桐岛,做好了退出明星社团的决定就不顾一切的桐岛。我们不仅仅生活在学校里,我们更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这个琐碎又弱肉强食的世界。
用多视点剪辑影片 用章节结构影片 时间是最好的叙事 局限的所知是电影的核心 摄影机记录一切的天台戏是对罗梅罗的总结 也是对这个国中校园所有人青春叙事的一个脚注 但是这都不是最迷人的地方 最好的在于他对于人物的关注程度 以桐岛为载体链接所有关系网络 高中校园的关系网络真比想象的密切 人际关系是电影的母题 所有人物动机都建立在人际关系上 于是观众看到这些人际关系变化或展现先前人物或观众都不知道的信息时定会为他们带来惊奇效果 这不就正是在校园才会发生的最合目的性的事吗
在看到第一次天台交涉时才记起很多年以前我好像看过这部片子 但是对前面完全没印象了 这次看到最后依然半懂不懂 翻了一遍简介 “金字塔”“明星”“顶层”才恍然大悟 其实就是一个很真实的青春故事 阶层分明高位者装腔作势尽显一副腐朽姿态 中位者光亮处和高位者打成一片附和连天 暗处才敢表现出大家都是人 低位者习惯于这样弱肉强食的世界 唯一可以倒尽述说的是自己残存的爱好 以及同阶级的人 他们热爱着却没有回报 他们暗恋着却终究受伤 “因为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位置吧,没什么好坏。那个时期大家把没有摆正位置或者错过好时机都看得很重,也不过是青春期的一个状态罢了。把寻找桐岛当成找寻自己的目标,是没有方向还是沉浸于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看得太重反而过于偏执了,就像吹奏部的学姐,难道和学妹搞百合它不香么????(窜戏了233333)这个叙事手法也一样很偏执啊,非要揉成多角度切入然而除了两位男主其他也就只能简单推动剧情了,过于自我陶醉的表达了(影迷很了不起哦??
电影宅看了会沉默,电影宅看了会流泪。开头《大象》,时空的巧妙交错,中间线性叙事,节奏陡然下沉并且加快,结尾再度提供同一情境的不同视点,犹如置身事外再回看这一场闹剧,也就是青春。桐岛这个最大的麦格芬,他是谁根本不重要,就像回忆里的诸多事情,你爱他他爱她,在场亲临时难舍难分,彼此纠缠,过后回忆起来却感叹不过尔尔。然而这正是青春的最大魅力。多次选择夕阳西下的场景更为全片渲染上了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深切地印刻在我的记忆中。
被孤立,被嫌弃,梦想不被理解,但不死心,因为有自己的世界。还不如搞点什么。为梦想争执,学会了立场,寻找到自我,甚至发现疑似又破碎的爱情,只因为镜头后面的你,眼里有光。就算代表桐岛的一切,眼里没有你们,可幸好,你们有自己的世界啊~奔跑,泪水,幻想,汗水~直到把眼前的一切统统吃掉。我们不得不活下去啊,所以,战斗吧,这才是我们的世界啊啊啊啊啊啊啊!总算可以通过八毫米的脏胶片,在世界的逆光中,找到了联系世界的方式~
真的是让人惊喜的好看啊!越往后看越觉渐入佳境。结构很有趣,多角度展现同一时刻所发生的事情,而且导演把群像做的太好了,虽然人物众多但看过后并未觉得泯然众人,主角是有的,但所谓的配角也都很立体。天台戏燃到不行,就是在这场冲突中也真正让菊池、让观众看清到底谁才是这个学校里真正奇怪的人。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而电影也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不计较结局而默默朝着梦想努力,真好啊,想想莫名热血。
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这wwwwwtf这这这这这么劝退海报和奇葩片名下居然是这么奇诡动人的电影。为什么能从拍烂了的校园里提炼出这么暗潮涌动的故事,为什么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物如此引起共鸣,为什么一条完全不存在的线索能架起如此复杂故事的脊椎,为什么看起来风格相似的新世纪日影一会儿让人傻眼一会儿让人瞠目结舌。简直是滨口龙介赫尔佐格北野武的合拍作品……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
4.82012年度日本旬报排名第二,确为神作无疑。碎片化拼图叙事打乱人际,慢慢模糊了每个角色于平等与宽容的界限。在行为艺术中慢慢积淀,循序渐进,使用基本镜像魅力抹清失常。影像8mm胶卷相机天台纪录破坏掉影片本身前期弥漫的青春感,渐立起没有秩序的幻想国度。最终影像背影模糊交界,悟得原是北海之音,南海之潮,两者互羡,自厌,转移走精美,保留了肮脏,终为空壳。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