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犹在镜中 英格玛·伯格曼
遗传了母亲精神病的凯伦(Harriet Andersson 饰)经过入院治疗,被作家父亲大卫(Gunnar Björnstrand 饰)安排到一小岛上
遗传了母亲精神病的凯伦(Harriet Andersson 饰)经过入院治疗,被作家父亲大卫(Gunnar Björnstrand 饰)安排到一小岛上调养。凯伦男友马丁(Max von Sydow 饰)是一名医生,两人的感情此时处于低谷,马丁相信凯伦有痊愈的可能。青春期中的弟弟彼得颇有才华,但看上去有些焦躁。四人在封闭的岛上休整,但各自心中的不安似乎正慢慢滋长。凯伦发现父亲在冷漠的观察自己病情变化后情绪短暂失控。次日上午马丁与大卫乘小舟离去,被留下的凯伦开始沉溺于冥想,并对彼得显示出侵略性,在两人回岛之前凯伦昏倒在破旧的木船内,她向弟弟宣称,自己听到了上帝的声音……本片是伯格曼“神之沉默”三部曲的第一部,于1962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犹在镜中》下载观后评论:
每一次看伯格曼,心里总泛起一片凄凉悲伤的雾,他看透了我的心,写出了我的悲戚,并将这种精微的洞察付诸于一部电影。孤岛上的四人,清晰简洁的人物关系,每个人物幽暗无声的灵魂都暴露在镜头的特写下。继承了母亲躁郁疯狂病症的女儿,无法面对两个世界的割裂,因偷看父亲的日记而更加质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在情欲上自我压抑的儿子,渴望与父亲沟通而不得;作家父亲冷漠无情,看似充满智慧,实则懦弱可悲,根本不了解生活,女婿马丁在船上对他说的那番话犹如一声棒喝,揭露了他冷漠的事实;唯有马丁,拥有简单豁达的心境,真诚地面对生活,并懂得如何去爱,他是整个故事中最温暖的一道光,他犹如上帝在人间的化身。最后父亲在窗前对儿子所倾诉的那一番话,算是一种自我反思后的开解吧。
![犹在镜中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4846568229.jpg)
沉默。哲学文本是推动“沉默”美感的重要力量:“你要仔细听着,我也只能大致描绘我的希望。这个世界上爱确实存在,所有的爱,最高级的,最低级的,最荒诞的和最崇高的......我不知道是爱证明了世界的存在还是爱就是上帝本身。” 念白似乎是一种单向输出,孤岛的封闭是相对的,人物的封闭和沟通的无能也并没有太多的传递到。「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 」(海德格尔);上帝/蜘蛛/无神论存在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暧昧摇摆/相比之下还是《假面》的成功比较彻底。没太看明白,也没太被打动到。
![犹在镜中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4845917772.jpg)
亲密关系的疏离和异化,爱情里的疲倦、怀疑和性欲的减退,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牢笼中,在泛乱伦的气氛里,姐姐和弟弟探过铁栏杆将手握在一起,墙如枝叶般散开,门开了,她看见了上帝是蜘蛛。/你总能侃侃而谈,但你对一样东西一无所知,那就是生活本身,你的信念和怀疑苍白无力,唯一值得肯定的就是你的独创性,你的谎言如此隐晦,听上去像真话一样。/我们用一个圆圈把自己圈起来,并把不符合规则的排除在外,每一次圆圈被打破,游戏就变得无比荒谬、毫无意义。/爱是上帝,而她看见的上帝是蜘蛛,没有体会到温暖,只觉得好冷酷。
![犹在镜中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4846557057.jpg)
似乎我现在的段位还不足以读懂伯格曼。不疾不徐的镜头,妄想症者Karin依然青春活泼,她游离在两个世界中,但这种彷徨是悄悄发生在她潜意识之中的。她被身旁的三个男人包围,但却无法得到慰藉,以至于她毅然决然地朝着上帝的世界走去。哪怕是逃跑,她都没能离开这所房子,只是上了一层楼,寻找现实世界之外的避难所。只是上帝是只蜘蛛,Karin必须回到另个世界中来。四个人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优雅地铺开残忍的画卷,大量文学化的经典对白文本用来读解,隐晦而又模糊,神即是爱,各种各样的爱,必须有爱,才有上帝存在。
![犹在镜中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4847606198.jpg)
對於凱倫來說,父親兄弟丈夫這三者概括了與其構成親密關係的男性角色的可能和以女性為主體的異性間親密關係的典型形態。他們三者的角色時而重疊,甚至錯位,對凱倫的情感由各不相同歸於同一的愛。馬丁好像木然的局外人,大衛和凱倫畫圈為牢的痛苦和逃避,米納斯激烈糾結之後得到緩和,神性和上帝之愛主題由連結的人際中生發並演繹/“親眼目睹自己的困惑還要嘗試去理解太可怕了”/“我們用圓圈把自己圈起來,把不符合我們遊戲規則的東西通通排斥在外,每一次圓圈被現實打破,遊戲就變得無比荒謬,毫無意義”
![犹在镜中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4846902613.jpg)
在这部电影里镜子是卡琳的精神病,假借她的精神错乱和歇斯底里,表露的依然是各自画圈的逃避与疏离、互相理解的不可能性和生命的残缺。卡琳等待着上帝到来,等待着爱,而在门后上帝作为蜘蛛出现了。终于,现世和彼岸都无归宿。结尾像是积极的,父亲对弟弟说到爱或许就是上帝的想法,他们的爱能帮助卡琳,但与其说是希望,更是他亲口说出的“死缓”。大致能感到这些,但仍一知半解,关于父亲的自杀,乱伦的隐晦暗示,四人间的暗潮涌动。惊人的多义性,可供挖掘深究的地方不可胜数,这就是真正的大师之作吧。
![犹在镜中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4847343688.jpg)
[ ] 人为了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创造了上帝,后来这个起源被掩盖,形成基督教中的二元对位。这个理论我一直觉得待商榷,可惜能力不足。这是我看得最痛苦的电影,中间数度精神不适而暂停。片中引导诸位的耳语其实是自己的意念,说神迹体验也不过是“为自己划的圆圈,当这个圆圈与现实相左,便再划一个新圆圈庇护自己”。然而我始终始终坚持,以后现代的思考抽离教徒的精神根基,真的太刻薄了。而让脆弱教徒去自我剖析,真是决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需要非常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行。
#开头的四人对话即显出功力,表面欢乐,背后挣扎,伪装褪去,病症暴露,门后的神是一只硕大的蜘蛛,面目可憎。结尾少有地直白:无论爱之贵贱,唯有爱能证明神的存在,爱就是上帝。她时刻被包围在上帝的怀抱里却不自知。但我无法确定,对于主人公,甚至是对于伯格曼,这究竟是他的信念,还是自欺欺人的安慰。能看到的,在少年与父亲关于爱的对话后,他感受到了爱与力量。此时伯格曼的风格处于过渡阶段,融合了他早期对于神学的探索和后期对人精神状态的研究。“世人终将遗忘我,唯有死神疼惜我。”
如镜面映射,将每个人从集体认同中分离出来的意识探讨,窥探人的被禁锢的内心,追索我们记忆深处,搜寻内心中失去的,逃避的感觉,使人直面现实,这一层面某种程度上似乎是伯格曼的自剖,也使我们直面自己。另一层面当卡琳陷入绝望,极端痛苦之际上帝继续沉默,上帝没有来。与上帝死亡说的流派不同,伯格曼的电影都在说上帝沉默了,也许爱能够打破亲人之间的隔阂,就是上帝存在着的一点神启,暗示我们社会习俗中也存在着非理性,而主观性认知改变着社会和家庭,从而避免存在的绝望性。
自我感觉比看秋日奏鸣曲还要窒息,大概是因为在原生家庭里对父亲的控诉才会产生更强烈的感受…1.5小时就能将畸形的家庭关系讲述如此通透确实厉害,结尾父子那场戏让我先后产生了恐惧、揪心、怜悯的复杂心理,嗐到头来爱其实是占有,是好奇,也是相互撕扯地折磨如果姐姐不曾离去他怎会看你一眼,也正如女儿若不曾生病他也不会陪伴数日,这所谓的亲情不过是一个个累加的好奇心,每个人都在试探着靠近又恰当的保持距离,一旦越界便再也无法回头,像噩梦一样的遗传会停下脚步吗?
又是一部私人性的影片,再次聚焦爱与上帝。“我渴望观察她的病情,忠实地记录她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崩溃的,换句话说,利用她。”正是伯格曼在他母亲逝世时所做的,将当时的情感与体验化为创作的第二素材/ 亲情的疏离与冷漠。窗外泛着微光的海,墙壁裂缝透出低语,空荡的木房间是凯伦分裂的精神世界。结尾处,门打开,“上帝”走出,直升机呼啸而过,恐惧尖叫奔跑逃避,氛围营造得极好,上帝实则并不存在。伯格曼一次住院时,有和精神病人相处,并坦言聊得很愉快。
伯格曼永远是最优秀的电影作家,他的深度是其他电影导演永远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他的电影有着非常强烈的自传性质。他的苦恼借着角色的口说出来,这部关于"宗教"和"爱"的电影,相对于其类似的几部尤其残忍。"上帝"从头到尾的缺席,"上帝没有走过门,蜘蛛走过来了",女主亲身经历了道德的消解和信仰的崩塌。平淡家庭生活中不断考验"爱","爱"的无能,"沟通""理解"的不可能,在世界的巨大的悲剧性和荒谬性中间,我们真是太渺小。
很清晰的表达。创作的原罪是渎神的,但是任何言语对此的攻击都是乏力的,它又被创作吸入自身了,但它的确无法摆脱虚无,在直接面对这种本性的时候会瓦解,所以创作经常显得与生活直接对抗,恰恰因为这是使它成立的最有效方式。疾病也是对上帝的侮辱吗?或者理智才是?“亲眼目睹自己的困惑还要尝试去理解,这太可怕了”,试图理解者受罚。欲望和疯狂都是上帝的礼物,用以见到神的方式,而理智不是,创作也不是。爱是缓刑一瞬间,没有救赎。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