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西西里的一个小渔村,演员都是当地居民。《大地在波动》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中涌现出的一部伟大电影。
在田园般的西西里小渔村,渔民们世世代代从事着古老职业,按照祖先的方式生活,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们一直被鱼贩和船主欺压。为他们遭受的不公平所打击,年轻渔民尼奥联合其他人奋起抗争,他们因扰乱治安被捕。尼奥不想屈服,他说服家人抵押了住房,自己做起了经营。
然而,在一次暴风雨中他们失去了渔船。走投无路之际,年轻的渔民被迫回到鱼贩手下,接受了他们卑劣的条件参加工作。他们失去的不仅是家庭,村民间的团结也丧失了。
第9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奖 国际电影大奖(提名)卢基诺·维斯康蒂
第9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奖 最佳电影卢基诺·维斯康蒂
《大地在波动》下载观后评论: 维斯康蒂真是拍出了悲天悯人之感,意大利版渔光曲。以一家兄弟姐妹四人的遭遇形象地表达了无产阶级孤掌难鸣,如果一直一盘散沙不团结起来,就是永远被剥削被嘲讽的命运。老大反抗失败最后脱下了永远干净没有破损的白汗衫,老二告别家人在黑夜里走向犯罪的道路,大姐婉拒了心爱之人悲观认为自己将永远不能嫁人,小妹不得已委身zf职员得到的却只是一条徒有其表的项链。四人遭遇已足以让人悲伤,导演的镜头语言也让这种悲伤变得悲壮,大丰收时的喜悦,贱卖时的沮丧;豪情万丈的男主沦落在黑夜里与无业者喝酒跳舞,去找工作时被人嘲讽不断压低价的愤恨无法发作;弟弟进行前看着哥哥收集的明信片没舍得卖但最后哥哥还是换钱;一家人身批黑头巾站在岩石上仰拍好像一座座雕塑和丰碑;那张全家福和圣像,最后全家人聚不齐了上帝也没有保护他们;窗边的香料叶子
正如巴赞所言,这是一部打破常规的电影。如果把它简单划分在新现实主义范畴之内,恐怕没人有底气说出“不再有演员,不再有故事,不再有场面调度”这种谬赞,因为影片除去自然背景与非职业演员这些鲜明的时代气息之外,很难不让人注意到镜头语言上的巧思。在一个镜头中可以同时自然地展现数个动作,随着摄影机平滑地摇过轴线,不同动作惊人地被衔接在一起,这与蒙太奇所暗示的虚构效果别无二致。于是,故事可以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断进行下去,同时在非人为雕琢的情况下显示出一定的戏剧性。但是,影片最为人诟病的地方恰恰在于戏剧性的缺失,这源于影片时刻散发出的颓废基调,仿佛一种内在激情的缺失。的确,我们从影片中找不到影像之外的象征性,画面中的内容已经包含了其全部含义,这时唯一的突破口只能由叙述者的主观介入来实现,也就是画外音的补充
9.人民对社会变革的期望落空。维斯康蒂对于现实主义的电影特质以及镜头的美感是有绝对追求的(毕竟他是靠着沉沦而自信成为这一名词的代言人)。他将雷诺阿那里学来的那种悠然回荡的浓郁诗意,和从美国电影中汲取到的拍摄手法全部倾尽在影片当中,这也使得《大地在波动》以近乎严格的标准既呈现了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全部特质,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美学效果,即在那种条件极度严苛的环境下,内外实景仍可以达到统一的效果。只不过这样的做法显现出极为明显的优劣,优点不仅在于对前无古人的现实实验的肯定,还自觉的结合环境元素通过缓慢的深焦长镜头实现动态构图的美感。劣势则在于对广大观众的远离,维斯康蒂的确做到了柴伐蒂尼理想中的电影叙事,那种隐藏在不断重复的琐碎日常中的故事推进,加之当地人都听不懂的方言,难免在大众视野中被埋没。550
严格意义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实景拍摄、自然光照、长镜头、非专业演员,所有演员都是渔民。表面上是一个渔民家庭的悲剧,背后是无数个工农阶级的悲剧,他们承受着资本的剥削,只能勉强糊口。鱼贩代表着资产阶级,他们通过垄断获得定价权,又通过糖果受到人民的欢迎。排长代表统治者,他们维护资本的利益,还通过珠宝和丝巾获得人民的喜爱。爷爷代表保守势力,他们抱残守缺,不敢反抗,所以一直受压迫。而男主所做的其实一场无产阶级运动,但没有思想指导,而没有获得群众响应,最后被命运扼杀,表现出运动的脆弱。最终他成了无业游民,弟弟外出走私。但墙上的圣像和镰刀斧头分别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导演的信心,终有一天人们可以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反抗剥削,迎来美好的生活。另外妹妹的爱情以及想帮助男主的小女孩也暗示了导演对于人性美好的肯定。
这是一部充满左派人道主义思想的半纪录片作品,也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导演维斯康提亦凭本片一举成名。全片不断以加入旁白的方式,描绘出西西里岛渔民的生活。本片对于世袭社会不公的指控溢于言表,全片惊人的写实性特别令人震撼。本片不但指控渔贩对渔民的剥削,更描绘出渔民集体一代又一代甘于这种命运的结果,使得对抗宿命的勇者成为一名殉道者,而贫穷则进一步腐蚀人性的尊严和道德理想。这部被认为最严格意义上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本来是计划拍摄西西里渔民生活的“海上三部曲”的第一部,但最后却浓缩为这一部旷世经典。全片采用非职业演员,用全实景拍摄,三小时的内容里充满了渔民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充分发挥了纪实美学的功能,以无出路无希望作结尾,反映了新现实主义所要求的社会谴责。
维斯康蒂关注偏远地区贫苦渔民,用剥削给渔民鱼贩的争端定调,这个起式非常的左翼。斗争焦点无非是定价的权力,渔民抱怨鱼贩联合压价,为什么自己不能联合涨价呢。见过世面的纳多尼,团结起一家老小,走出了摆脱鱼贩(拒绝剥削)给自己打工的第一步。这里有一段一边腌鱼一边猜谜的场景,劳动者的欢声笑语,朴实感人。只是不知道,纳多尼付给日工的工资是怎么算的,有没有“剥削”的嫌疑呢。结局不难意料,电影里是一场风暴,现实中,不论是经营企业,还是组织社团,长久的凝聚人心都是特别难特别难的事情。白手起家的改革者,可以有一万个失败的理由。纳多尼倒下了,阿斯特丽萨小城没有变化,古老的人剥削人的故事还在延续,维斯康蒂只是拍一部电影,他必须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
一 直以捕鱼为生的一家人,长期受渔贩剥削,男主想要反抗,动员全家人和他一起,在他们的生活有所起色的时候,突然一场大风浪摧毁了他们的一切,无可奈何,他只能被迫屈服。让我印象深刻的台词是蚯蚓对石头说,我要在你身上打个洞”。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经典影片,它有非常典型的形式特征,就是纪实性和实景拍摄,非常真实的展现了渔民们被剥削的苦难,整部片子在剧情上可能没有特别大的起伏,但是向观众展现了最真实、最悲苦的一面。最底层的男主想改变被压迫的现状. 做出了改变,但却因为一场风暴摧毁了他所拥有的一切。我认为这个反剥削的故事是特别压抑的,他做出了努力,却还是战胜不了资本,就像那句台词一样可悲
维斯康蒂诚邀当地渔民本色出演,谱成一首影史罕见的西西里语史诗,亦为日后《豹》等作品积蓄力量。大海是丰饶的、慷慨的,也是苦的。渔村的每天都差不多;世世代代的人们以捕鱼为生,也在捕鱼中死去。大陆参军回乡的大哥带来进步思想,从众人追捧到众矢之的只隔了一场风暴。卡塔尼亚有罐头厂和银行,渔民们西装革履去借款,换来同样穿西装的访客没收他们的家。虫子立志在石头里钻洞,可它没想到自己会被别的虫子阻拦,更没想到石头会反压到它的身上。最后的小女孩和《甜蜜》里一样,承载美好却不可及的理想:我们要团结,要互相帮助——可是墙上的镰刀锄头和口号已经剥落,劳动者终究无权选择。
大量纪录片式的场景,反应日常现实生活;朴素的摄影技巧,力求真实;大部分实景拍摄,多用自然光;不用或少用明星演员(以上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典型特征),画外音不时对事件、人物进行点评(点评都非常带情绪),表明了资产阶级形式的反抗是没有用的,虽然影片中没有关于方法论的表达,但是最后海边和小朋友的对话给了一个蕴含光明的未来。个人感觉维斯康蒂拍基层劳动人民比拍没落贵族更到位,整部丰富的叙事细节和带来的感受对于现在这个创作环境来说都是很值得借鉴的。
维斯康蒂的电影都这么长吗,最近一周已经连看三部三个小时的电影了。旁白解说给了影片一个外视角,叙述冷静克制,贴近纪录片的风格,在影像处理上,多处使用的景深镜头让影片更具纪实美学风格。同时,目前看过的几部维斯康蒂的影片在群像处理上都很厉害,但与德·西卡是完全不同的新现实,德·西卡看人道主义,维斯康蒂影片更多能看到人性。最后,悲剧不是戏剧冲突,是自然走向,温水煮青蛙周而复始。“蚯蚓对石头说,我要在你身上穿一个洞”“他们的敌人不仅仅是人类”
2小时40分钟,还真的不是那么好看下去,维斯康蒂爵爷真是电影史上奇迹般的存在,既可以复查民间疾苦,如社会探照灯般点亮西西里岛渔村的夜,也可以瞬间直起身板,回到钢铁堡垒穿金戴银,以贵族姿态睥睨众生。他身上如此多的标签没有一个牢牢焊接在他的意识形态上,而是若即若离,若有若无的浮动在距离感间,他从不是铁打的马克思或唯物无产者,也不是一股脑的顶流贵族。而是兼具复杂的两面体,在矛盾之间拿捏住欲望打磨的冰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具备真实感的大作
同样是平民家庭生活,深刻度不如洛可兄弟。但维斯康蒂总还是能用史诗般恢弘的笔法把海边渔民的苦痛挣扎一一描画,演员皆为当地群众也足见诚意。海风中点起的灯,是即将投身于大自然的渔船,道道竖起的街墙外,是无垠而残酷的海。挺身而起反抗无涯的苦难,却因不得要义而走向灭亡,大概他是共产主义者,却未曾相信这是人类可能的愿景。静谧而高贵的精神美总是在他的镜头中流动,即便他们总是走向落魄潦倒,也无论对象是贵族或是渔民。
这部影片作为法国新现实主义的作品之一,将镜头聚焦在下层劳动人民,用非职业演员也就是当地的渔民来拍摄,使得这部影片更具真实性。在整个片子中,人物的语言体现出了权利和阶级的分化,渔民晚上打鱼,低价卖给鱼贩,而鱼贩又将与高价卖出,渔民试图反抗却以失败告终。整部影片的节奏较慢,像流水账,因为时现实主义题材,更贴近生活,缺乏跌宕起伏的情节,不够吸引人。但是每个镜头都透露着导演的无奈,以及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