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娜塔莎·金斯基 Nastassja Kinski 饰)出生于英国乡村的一个小农家庭,一天她的父亲听说自家是古老贵族德伯维尔的后裔。这个传闻,让苔丝的一生发生了剧变。因为有一个姓德伯维尔的有钱人家就住在不远,父母让苔丝前去攀亲。 苔丝的美貌让德伯维尔家的少爷阿雷克(利·劳森 Leigh Lawson 饰)心生邪念,他夺走了苔丝的贞洁,让苔丝怀上了孩子,然而孩子却在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在德伯维尔家的这段悲惨经历,让苔丝失去了当时社会最看重的贞操,当她在牛奶厂遇上安吉尔(彼得·弗斯 Peter Firth饰),以为安吉尔是她的终生伴侣时,却在新婚一夜因为告知安吉尔自己的过往而遭到抛弃。对爱情对生活已经绝望的苔丝,此时又遇上了家庭的变故。面对阿雷克的再次追求,苔丝别无选择。然而,苔丝的命运仍然急泻直下……
《苔丝》下载观后评论: 暂时四星。选择看这部需要很大勇气因为真心虐,既然选择看苔丝就要看最经典的这部。看不出居然是1979的,以为是90年代的,总感觉古典剧得看以前拍的,中外皆如此,科技不够发达反而多了几分真实朴素,而且自然的打光和实景更有韵味更美好更让人入戏有感觉。油画般的质感导演优秀的审美,深得我心。更明确女孩应该有良好的教育家庭条件以及保护好自己,千万不能自轻自贱,也不要过分老实,来世间是要做人不是做白莲花。不要总自我鄙视讨好别人,不尊重自己的人也不会被别人所尊重,就算你真有错也别连自己都不帮不爱自己,千万不要把自己人生的决定权交给别人。不然遇到坏人时你就完蛋了。不要总是执着过去,觉得自己命苦,命运是靠自己改变的,别人也有比你更苦的,哀叹沉溺过去毫无帮助。性格不能极端,要多接触人事。最后的结局处理较为仓促。
无法说完整苔丝这位女子的经历传达了什么,那还是一个有道德的年代,虽然发生了一系列有失道德的事情,但是里面的三位主人公各有各的过失与道德心。英伦田园风光无限好!连看三个小时都不觉累,人物服装刻画的平滑,从每个人的立场来看,他们似乎都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苔丝的选择与执着也正是印证了她出自贵族的骄傲品质与女性被当时的道德绑架的后作出的反抗,杀害了夺取她贞洁与身份的假贵族,同样被判刑于自己曾经的故土。而丈夫安吉尔出身于宗教虔诚的家庭自然无法接受妻子苔丝的遭遇。但是当两人分离,各自遭受了人世间的苦累,安吉尔在选择接受苔丝后得到了升华,对比之前的那个牧师不愿为苔丝夭折的孩子祈祷而对比。苔丝说,灵魂会与肉体分离的,可惜最后的天空也没有一颗星,但她躺在的巨石阵里传来了太阳的光辉,随着她和爱人渐渐消失后。
苔丝,纯洁的苔丝,善良的苔丝,珍珠般无暇美好的苔丝,躺在异教的神坛,成为了太阳的祭品。恶魔的Alex与善良的Angel都在不同方面以不同程度摧残着她的身心。在我看来Angel的摧残尤甚,为了忠于他的爱情,苔丝实行了毁灭式的反抗与复仇。在电影中导演安排了一个更好的结局,苔丝在接受被绞死的命运前终于臻于了完美的全心全意的爱情,但是原著中在苔丝为爱情献身后,他迅速迎娶苔丝同样纯洁的妹妹,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终章名为“大团圆”,由苔丝换取的团圆,真是讽刺。镜头实在太美了,折服于电影的艺术表达。所有原著中激烈的镜头都变得克制收敛,天花板的血迹,秋天丰收时的生育,倒在祭坛上的苔丝与离去后升起的太阳……悲剧的美,纯洁的美,然而“贞操”至今仍是部分女性的枷锁,她们在为别人的罪责受着本不应承受的罪。
意志在命运面前之不堪一击,人们每决定一件事,就会失去它,不管姓氏,尊严,贞洁,爱情,家园,心结,仇恨,生命,理想主义,还是历史上的伟大文明,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只有时间的永恒流逝,节日总有谢幕,太阳照常升起。苔丝的人生像被挟持在飞驰的马车上,身不由己,故事开始于黄昏,纠结于夜晚,终结于黎明,电影里选取的时段,用光,家禽牲畜,交通工具都及有故事性,得到又失去,失去又得到,悬念跌宕,一颗草莓到滴在身上的蜂蜜引发的连锁反应,象征欲望的奶牛到牛奶打不出黄油的预示,污泥中的双脚到被胁迫在高效运转的打谷机上的双手,早餐的餐刀到渗出天花板的血污……最终爱情战胜世俗道德的一切,又被现实吞没,逃亡,得一夕爱情圆满,是电影最后那一线曙光。
1.已经看完了原著和小说,看完过第1课后的感觉就是妈的绝望,这么一个美丽动人的善良纯洁可爱的天真的少女苔丝过完了他绝望的一生。2.没有主动争取,就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台词本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少女,但是被贵族的自尊给压的喘不过气来,在男朋友离开的时候,他明明本来可以去去找找回他,主动去争取他然后驳回他的欢心,可是他的自尊让他没有去争取自己应该有的幸福。只能让这不不信时间和命运来带着他走。3.生活总是太残酷,无论是来自于呃,家庭的贫困,还是人性的冷漠,自私自利的其他人,一名主力的家里人,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没办法去避免到的痛苦绝望,生活以绝望为师,又以绝望为中。那我们还能有爱吗?我们还能够追求自己的幸福吗?我们还能在人性的荒漠中生存吗?
电影围绕苔丝和两个男人的爱恨情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无情。家庭贫穷,父母不上进,是苔丝悲惨一生的起点,而亚历山大的欺侮和安吉尔的不负责任加速了苔丝在社会肮脏之中沦陷。美丽的苔丝被欺骗做了亚历山大这个假堂哥的情妇,生下了孩子(后来夭折),后来遇到安吉尔,苔丝深爱安吉尔,以为安吉尔会拯救她的命运,但是安吉尔接受不了她的过去,把她推向深渊。苔丝不屈服,脏活累活全收,“乡绅”的侮辱和贫穷没有让她低头,但是父亲去世,母亲和弟妹穷困潦倒,逼迫她向亚历山大低头,本以为会浑浑噩噩的过一生,但是安吉尔突然回来让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羞愤、绝望,苔丝对亚历山大下了杀手。安吉尔天真的以为可以带苔丝逃走,但是法律最终还是惩罚了苔丝。
吃草莓那一幕令人心动。“美是需要代价的”,法式滤镜下的一切都是毛绒绒而泛着白光,爱她的野生眉 棕色的编发 优雅的丝巾 Ruby lips。dying for you恐怕是最恶心的情话了八。少女抱着早亡的孩子轻身细语地离开。“有时灵魂会离开身体,只要在夜晚躺在草地望着亮晶晶的星星,全神贯注地看,慢慢的你就飘到了空中,远离你的身体,仿佛你不再需要它。”life IS a pazzle亲吻他的影子 少女的心事 油画质感的树林湖泊与阳光。其实也能理解angel的心情。“一切皆是虚无。”你是否会原谅我为你双手沾满鲜血,也许爱一个人就是不再畏惧死亡。天上一颗星星都没有,我们的灵魂能一起飞上天吗?
故事还是很好看的,近三个小时看得一点也不闷。苔丝真可怜,男人玩弄她抛弃她,宗教也不庇护她,所以她被捕前是逃到异教神殿那里的。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亚力克和安吉,我认为安吉更可恶。苔丝并不爱亚力克,她爱安吉,而安吉却辜负她,他得知她曾经失身并有过一个孩子后说的那番话,简直自私到令人齿寒,这个人真是体现了某些自以为有仁爱精神的知识分子的特点。相比之下,亚力克倒只是个普通的花花公子,他后来待苔丝也还可以,至少在她和她的家人流落街头时收留了她,所以,苔丝杀他那段有点交代不足。最后,金斯基真美,拍这部电影时她刚刚18岁,正是花朵般的年纪,也新鲜水灵得像个花朵。
波兰斯基对于原著完美的改编,对于原著表达精准的理解,对时代背景精确的还原,以丰富的视听语言将故事完美诠释。以苔丝的视角展开,无意中得知祖先的姓氏成为了自己一生的梦魇,一个女人的悲剧,她一生颠沛流离,付出自己的真心却换不回他人的爱,有的只是利用与欲望,她杀掉给自己带来痛苦的男人,最终也难逃悲剧的命运。波兰斯基以出色的调度能力成功演绎了这个悲剧,长镜头的指导上尽显大师风采,优秀的摄影为电影带来了凄美的风格,也为悲剧结尾奠定了基调,优秀的布景完美还原十九世纪末的英伦风格,充分展示了时代特质。完美的改编作品,一曲谱写给女性的悲歌,也是时代的悲歌。
爱情在约定俗成的世俗偏见面前的失败。(爱她就不要在意她以前的不堪往事)//Tip:爱情的悲剧。女性对于爱情的勇敢追求和不惜代价。(主题思想老套过时,毕竟四十年前的片子了;放到现在Tess就是个大婊子,Alex用实际的物质行动~好吃好喝、供养全家,表达着自己对Tess的关心,虽然一开始犯了永远抹不干净的污点,把Tess强奸了并生下了夭折的孩子气。但是比起一个所谓为了嘴上“爱情”婚后把Tess抛弃,因为一句忍受不了寂寞就回来找Tess的Angel高尚多了吧。//这也许就是四十年前后人们观念的变化)
这版《苔丝》的改编总体上还是忠实于原著的,波兰斯基对光影的运用、四季的转换、道路的隐喻都有其匠心独具的地方。十二岁时老父亲把这片推荐给我,意图对我进行一场“贞操教育”,如今想来真是讽刺,他所妄图说教的,竟完完全全与作品精神背道而驰。记得哈代在《苔丝》结尾写道:“’正义’得到了伸张。用埃斯库罗斯的话说,众神之首结束了他对苔丝玩的游戏。”黑色的旗帜无声招展,维多利亚时代的一段殇逝被历史的风尘掩埋。时至今日,仍有千千万万个苔丝被摆在男权社会的祭坛之上。
“我以为你是个纯洁的少女,没想到你是没落贵族的残余。”1. 困苦者穷极一生渴望跨进名望的墓门,显赫者兜兜转转反视贞洁为信条,是社会阶级的正常流转?还是正反偏离的扭曲病症?2. 深焦 长镜头/“雾”参与叙事/柔光的使用跟《洛丽塔》一样令我心动(决定把波兰斯基所有片子看一遍!)3. 女主的意志不断偏转(不如《傲慢与偏见》中的Elizabeth的性格那般让人记忆深刻),另外本片虽有三小时叙事体量,但更多只是文学化的搬演。美,动人,但不深刻。
改编得中规中矩吧,就是觉得场景的转换有点突兀,可能没看过原著的人会摸不着头脑。印刷机和电视机这两种媒介真的传达出的感觉不一样,电视上主要是选取了一些重要场景,一些细节可能碍于电影时长、制作成本这些因素被舍弃了,导致的结果就是克莱尔更容易让观众生厌,甚至让人萌生出阿力克还不错的感觉。如何规避这一点呢?牢记哈代在书中说的:“一个性格之为美为丑不光在它的成就,也还在它的目的和动机。性格的真正历史不在于它做了什么,而在于它决心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