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恋爱课程 英格玛·伯格曼
大卫(甘纳尔·布耶恩施特兰德 Gunnar Björnstrand 饰)和玛丽安(伊娃·达尔贝克Eva Dahlbeck 饰)曾经也有过如胶似漆的热恋时刻,但结
大卫(甘纳尔·布耶恩施特兰德 Gunnar Björnstrand 饰)和玛丽安(伊娃·达尔贝克Eva Dahlbeck 饰)曾经也有过如胶似漆的热恋时刻,但结婚之后,时间的流逝磨灭了两人之间的激情的火花,十五年后的今天,他们早已经分居,成为了形同陌路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大卫是一名医生,他同自己的一名病人有着超越了医患关系的感情,与此同时,玛丽安也在背地里和名为卡尔(奥克·格伦贝里 Åke Grönberg 饰)的男人有着不正当的关系,而卡尔是大卫最好的朋友。玛丽安踏上了前往哥本哈根的旅程,巧合的是,在途中她和卡尔以及大卫相遇了,这段不寻常的旅程让他们之间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恋爱课程》下载观后评论:
伯格曼这部虚实交织的荒诞喜剧展现出他的婚姻悲观主义倾向。婚姻中的男女没有谁获得了幸福,夫妻都各自承受着彼此带来的痛苦,此时,反而是婚外恋带给人们无尽的趣味和快乐。显然,作者将这出喜剧风格的悲剧归咎于婚姻制度的荒谬性,然而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伯格曼的这种婚姻原罪论颇有为自己不幸的《婚姻生活》以及自身爱无能辩解和开脱的嫌疑。影片中他戏弄着沾花惹草的丈夫和野蛮粗鲁的莽夫,调侃着水性杨花的妻子还有花言巧语的知识分子,让他们看上去如此可笑和可悲。然而对于爱情保鲜的配方,这位欠缺职业道德的医生显得爱莫能助。他的建议无不体现着他的个人经验:女人总是因得不到爱和自由而痛苦,此时,解放女人成了男人的天职,医生(父亲)与病人(女儿)建立亲密关系皆是出于职责而已。嚯,男人在这堂《恋爱课程》里变得好有自我牺牲精神哦。
也没结过婚,也不知道婚后生活到底是个啥样?最好的男性朋友结婚后告诉我:不要结婚,结婚很可能是为了那个孩子;最好的女性朋友结婚后告诉我:不要结婚,即使自由恋爱又能怎样?婚后他和别人可以聊的很嗨,和我却没话说,疫情封闭的这一个月,都有种解封后离婚的念头…电影里也类似啊,真心相爱在一起,当生活回归平淡,彼此双双探索婚外生活,如果婚姻在经历过中年时期的不安定后依然存活,那么进入老年期,就像那对爷爷奶奶那样,成为一起老去的朋友…对爱情或者婚姻,我没有电影中女儿那样排斥,也没有抱任何期望,一切顺其自然,能遇见最好,遇不到也没关系。
到时我很喜欢的一部片子,很多两性之间的对话,解释了男人和女人真的是两个世界的生物,一直想要做男生女儿,是其中最有反抗意识的女性了,女性觉醒的希望就寄托在她身上了。出轨之后又反悔的老公,还有,勇敢地去反抗婚姻中不平等和背叛的妻子,都贡献了很幽默滑稽的表演。虽然故事最终走向大团圆结局有点落俗套,但是过程中很多深刻的对话,很启发思考。婚姻想要长久的前提就是要互相迁就,这就是爷爷和奶奶两个人携手走过50年的秘诀。结构上看到了野草莓的影子,通过现实和回忆的拼接,这个故事流畅而富于新意。牛气
这部真是太可爱了,非常神经病式的可爱,谁说伯格曼没有幽默感。严格来说这部其实踩了我看电影的审美偏好的两个雷区,一来不喜欢频繁的插叙回忆,二来在看婚姻题材的时候极其反感夫妻两人争吵背叛相看两厌之后仍然“凑活过吧”,但是伯格曼确实处理得太好了,回忆和现实的台词上的互文,以及角色塑造时格外的魅力。即使拍异性恋时的伯格曼也是最懂女人的伯格曼。btw开场时穿着白大褂的古纳尔站起来的那个身姿真是太迷人了,挺拔颀长,怎么会有人觉得他太瘦,瑞典人都是什么审美,生气。
恋爱课程挺有意思的。伯格曼很直白 ,他呈现的女人特别准确以及男人们怎么看女人。妻子,丈夫,情人,孩子们…生活的乏味,就是男人和女人。是个喜剧,也很实用,就像电影一开始独白说的那样这是一堂生活基础课程。感觉伯格曼好像讨厌男人,他的电影里总把男人呈现的永远都不会成长,离不开女人….但比起中国男人我觉得外国男人算好的,中国男人甚至不屑于表演,他们无比冷漠自私,对于生活的懒惰和女人的无知,没有更甚。爱情的舞台上人们真是疯狂又丑陋,我祈祷自己不要遭受这一切。
4.5星!早期伯格曼对婚姻题材就已经驾轻就熟,从《喜悦》开始到《夏日插曲》《女人期待》以及本作,四者共同议题都是对婚姻后两性关系的深刻探讨,而且同样采用插叙片段回忆式的叙事结构,虽然与前面形式相似,但本作也丝毫不失精彩,跳跃感十足的回忆模式,还有全剧最为精彩的那场玛丽安和卡尔在婚礼中吵架的戏,伯格曼有意识的以喜剧式的调度、对白、长镜头与构图形成闹剧般的婚礼撕逼现场,而后看似不可挽救的场面却又突然转变为party,前后的反差也形成非常有趣的表述。
苏珊,离走吧,给我平静。你爱我。不,我不爱你。但我想接触你,让你的火焰擦去我的迟钝和厌倦,让你抹去在我头脑中扎根的灰色。我自己是不会去动它的。那是不是很乏味,愚蠢,白痴或者可笑。乏味是我无法避免的情绪。如此理智的分析中年男子找20岁小姑娘的情况下依旧吻了苏珊娜。男人需要找点乐趣。饥饿,吃饭,满足然后就是乏味。我说不清楚我有多厌倦你,你就在我的皮肤下,血液里跳动着。回到一开始,你不想娶我吗?我只是个头痛的精疲力尽的男人。台词和故事都极其聪敏精彩
好一出乱来的神经喜剧 光是台词就很好笑//婚礼胡闹那段可太好玩了 要结婚不想结婚想结婚 恋爱像素质教育课程婚姻则像应试期末考试 弃考也是选择之一啊//婚礼可能比婚姻可靠多了//也不一定是漫长的婚姻关系让人崩溃 体感是漫长稳定的关系让人感觉窒息 无论对方给多少自由 多少都会有窒息的感觉 或许问题出在了漫长且稳定//好脾气的人或许更能迁就和容忍//最终似乎指向弗洛伊德那一套//女人只想作为女人而非妻子//“女人都是现实主义者”
又是一列伯格曼的短途火车,在插叙回忆里铺垫现在的感情流动。相较他同类型的片子,这部显得更可爱,也许原因在于离婚多年的丈夫和妻子以及朋友,三者之间都是情人的状态,像孩子一样在爱的游戏里捉迷藏。我想,沉浸于爱情的人才是最好的现实主义者。“让开让开,现在我要吻丹麦最漂亮的女孩!”“你怎么能这样呢!居然吻那个愚蠢的猩猩!”看关系看到最后,关系都被瓦解了,回归到一种自然,虽然大家的心思还是很多,却都是纯真的,而纯真永远是最可爱的!
幽默、喧闹、可爱,每段倒叙穿插于火车旅程中,流畅而巧妙,没想到也有看伯格曼看得笑出声的一天。但喜剧的表现手法下依旧饱含着伯格曼对婚姻与爱情的哲思,这条线索从这里一直延续到《婚姻生活》中,而伯格曼的悲观之处似乎始终如一,即使在这出喜剧中,结局也远非完满。那天,他们在森林中漫步,香烟的雾气时而盖住他的脸部,时而遮没她的面庞,同样的暧昧不明也笼罩着看似欢乐的结局。
4.5 柏格曼之後描述聽到觀眾笑出聲的感想與開頭的文字都透露出對於拍攝喜劇片的不安挑戰,可以說戀愛課程十分成功,既親民又可愛。角色塑造鮮明,哈莉葉.安德森飾演的女兒中性活潑,思想前衛,好適合她純真自然的氣質。現實回憶交錯,火車上的打賭,夫妻間很有化學效應。回憶中兩人躺臥樹林間,光線穿透,柏格曼真的是個有趣溫柔的人。
原来伯格曼的戏路这么广!叙事这么巧妙!骨子里这么好玩!感觉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关于婚姻一地鸡毛的电影了。驾轻就熟,嬉笑怒骂,寥寥几笔,活了一段又一段苟且偷生,燃烧了一个又一个将死的希望。真棒啊!最后哥本哈根的新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新港,真让人流连忘返。夫妻床是爱情的坟墓。而其实,爱情哪怕成为了殉葬品,也始终存在。
情人,妻子,丈夫,情人,一场分手开始,一场重聚结束。情人像一趟别人驾驶短途搭乘,子女像一趟自己驾驶的捎带一程,夫妻之间像一趟软座车厢里火车旅行,在情人的臂弯里总会担心自己乏味。只有夫妻间才有很多共享的回忆。香烟和烟斗,伯格曼总是很有趣,很丰富,很准确。这部在伯格曼式严肃的基调上多了点戏谑。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