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制片人詹姆斯(James Spader 饰)沉迷于性事,在女友凯瑟琳之外尚有不少情人。一次开车回家的路上他与另一辆车相撞,詹姆斯腿部重伤,对面车中的夫妻两人则丈夫死亡妻子海伦(Holly Hunter 饰)负伤,詹姆斯在报废车场偶遇海伦,两人由此结识,不久海伦带他参观了由医生沃甘主持的撞车活动,这些爱好者热衷用真实的撞车还原某些事故,詹姆斯进入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圈子。沃甘身份神秘,宣扬撞车是释放自我的有效途径,为此不惜以身犯险。随着詹姆斯与沃甘的交往不断加深,两人终于在车上发生了关系,而随后沃甘驾车撞击詹姆斯与凯瑟琳却致使自己死亡。詹姆斯大难不死后又驾驶者一辆废旧汽车撞向了凯瑟琳……
本片获1996年加拿大吉尼奖导演奖等多项褒奖。
第4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大卫·柯南伯格
第4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特别奖大卫·柯南伯格
《欲望号快车》下载观后评论: !!!MASTERPIECE!时代的僭越者!柯南伯格用大俗大雅的类型技法呈现人造物如何为人之欲望塑形,以此追溯现代世界的异化——人逃离地球(肉身)进入宇宙和逃离世界返回自我的双重过程——的根源。伤疤、纹身、外骨骼,现代人是一具具人造赛博格,性爱作为躯体欲望的表征亦是人作为“人造物”的注解。唯有在两具赛博格的撞击中,人们才能短暂地体验到抽离躯壳的快感,解开安全带的动作是摆脱躯壳捆绑使欲望的宣泄达到极致的前奏。于是在影片末尾两具“肉体”抽身于损毁的躯壳进行的灵魂交合更像是只存在于幻象中的乌托邦,悲剧性的启示早在开头车祸就已给出:超脱躯壳即是死亡,后工业时代的人类在撞击中被简化为两类人,化用卡尔维诺语,一类是历经沧桑而继续让欲望决定自身形态的人;另一类是要么被欲望抹杀掉,要么将欲望抹杀掉的人。
肉体关系的建立,拉起了电影的情节......快车的几次碰撞,有意外,也有命运的吊诡,还有自顾自的我。冯恩的死亡,是一种俄狄浦斯情节。因为他,贝拉德从对于肉体的沉迷,演变成极致的狂欢和追求,在最后他成为另一个,车道上飘忽的“冯恩”。“父”是神秘的,不可琢磨的,难以被挖掘,令人向往希冀探索的。贝拉德对于冯恩是好奇又痴迷的,他旁观冯恩的做爱,从喘不过气到心潮难抑的窥癖。孩一旦与父纠缠,仪式也进行到了尾声,只等最后一步父用消失为孩洗礼。车内或开放或封闭,没有一个人逃脱了漩涡,所有人逐渐走向第二个冯恩。贝拉德被摆在明面上,是弑父的“成长”,其他两个女人,是压抑被解除后,暗处的纠缠放肆。凯瑟琳一开始就被放上了一个“没有快感”的架子,她也是唯一一个痛苦心哀,并保持挣扎状态的人。
【A-】看呆了,也看硬了。从未想过「性」与「车」的关联会如此紧密,亦或是令人错愕的定位交换:前者在工业化进程中愈发“机械”,而后者则转变为“情人”般的存在。当镜头缓缓掠过阳台缠绵的二人,聚焦于下方车水马龙的世界,我们便能直观体会到这一联系的构建。被缝合的伤疤,被修复的车辆,都带有残缺的共性,在性爱中我们寻求残缺,正如我们本身就是残缺的一般。在无数体位的探求中,个人情欲的宣泄与工业社会的意象逐渐不可分离,是前者重塑后者,还是后者改造前者?柯南伯格最擅长的事,大概就是用最机械、最冰冷的镜头去营造出最奇情且暧昧的影像氛围吧。
色情,是柯南伯格电影里不能回避的话题。而《欲望号快车》则犹如寓言般揭示了当代人的内心之欲。它假装成刺激的情色片,拼命撞车,拼命做爱,然而欲望终以绝望作句读,扭曲的心灵支配着变态异化的行为,只有像撞车这样的极端生理体验才能投其所好。柯南伯格总是矢志不渝地以主流商业文化的形态反思主流商业文化,他从不回避、甚至别有用心地放大了性、阴谋、死亡这些庸俗的元素,但惊悚、暴力和色情被以日常冷静的方式呈现时,个中反差制造的效果更为震撼,传递出对现实世界的质疑,远远凌驾于感官刺激之上。
猎奇吊诡的皮囊下在严肃地探讨边缘化的性欲,j是对残破肉体的迷恋,v是对机械的破格性癖,断腿女人是空山基式的赛博美学,只有c是在被动地探索着自己对于性事所能承受的极限。观影感受过于wtf,全程我都在尝试理解这种心理的合理性,特别好奇导演是基于什么样的经历构思出这样的故事,演员们在读戏的时候又要怎么把自己代入进去,情节设定对普通人来说真的很费解。(并且我超级介意他们在公路上随便停车不打提示灯,建议全员吊销驾照
1、相互抚摸的手是传感器 车祸是生活表面的缺口 真实存在的入口 但也永远无法抵达高潮的虚空 “下一次会更好”是人类得以继续生活的幻觉2、‘’这就是未来,你已经身在其中了,你会逐渐意识到,一种友善的精神病理学在向我们招手。比如,撞车更像是受精活动,而不是破坏性事件,一种释放性欲的行为,为了调节生活压力过大而无法正常享受性欲的人,去感受它,重复它,它就是……我的计划。”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消费是作为结果而非生产动机出现的,而汽车更是一种被强加的对于消费者身份的象征。性爱是双向的,是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附属于撞车的性爱则是单向的,失去了其能动地位,对欲望的化解便永无止尽。这便是柯南伯格对于现代社会的预言,不论是多机位追车戏对人物的包覆,还是镜头不断向下探寻的外延,都可被视同一种无意识侵略,越是抽象与极致的快感体验,越让人们对真实情感形成免疫。
三星半.撞车是富于诱惑力的比喻,基于当代的身心二分――放手毁掉沉重的肉体,同时又获得机会见证一个死后世界;机械替代人完成约束下的碰撞运动,因此"壳中之魂"被从世俗中解放,得以尝试自由的性爱关系.居于多数的车外镜头是必须的,它们并非窥视者,而正是幻想中自己的目光;主人公最终经受住了这双重的考验,旧有的爱已经死去,在平地超升的自视中,他们彼此拥抱,一切又将重新开始.
只有观赏性是问题,但即是最致命的问题。和帕索里尼的缺憾相似,影像中反面乌托邦(dystopia)的扭曲和狂热并没有渗透到影像之外的电影语法,柯南伯格缺乏一种特殊的“语调”为他的世界设立足够的可信度,以至于我们仅仅能从感官上将车祸和性体验联结起来,两者之间的譬喻降格为生硬的换喻。同样的问题在柯南伯格身上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专注于解构阻止他撕扯出更广的维度。
分几次才看完,看完觉得也许我太浅薄不配评价这么牛逼的电影。i see nothing but car crash and awful sex,所有人都要死不活然后要死要活,阈值太高的结局就是这样吗?Maybe the next time?death or what?阴郁病态但并不能传达美感给我,所有人只是欲望的奴隶。不是我期待的,我也不知道我在期待啥。
买票的时候不知道是情色片,结果整部电影从头搞到尾(literally,第一幕和最后一幕),搞完了被撞,撞完接着搞,边撞边搞,cult中带一点好笑,大银幕看真是刺激,感觉赚翻了!洗车那幕特别好。James Spade年轻时候真是水灵灵又受受的,就是表情里没什么戏,这片台词又少,大部分时候就算诡异的配乐加上他的脸部特写我也看不出他在想什么
惊了,柯南伯格的气场未免也太过强大,就像是一套完美的和声中间时刻穿插一条不和谐的旋律,可能比完美的作品更让人心痒痒。你知道这一切都是psychopatic,但把能指一换背后的逻辑又显得格外正常,在行为的歇斯底里背后有一套冷静的结构支撑,在这类片里真的很不容易。摄影很好,经典的antiporno,这个修复版很值。
宣誓一般的Cronenberg作品,通过强度不同的身体摩擦就直叩心灵大门,撞击时刻滑出的乳房被无情讴歌,一则未来主义宣言。前几天还在开车的时候思考汽车与身体的关系,被金属包裹的人们就像穿上光滑的衣服一样色情,车辆在车行道变道、斜插、交错,却不可以与其他人联结,因每次触摸都是事故,都是擦伤、骨折和尸体的诈起。